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立足皖江城市带的基本状况,阐述了“马芜铜”东向发展的战略优势,“皖江发展战略”及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皖江城市带与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推动安徽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研究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下,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从政府政策、城市发展顺序、科技研发等角度对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发展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应当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先头作用,依托自身的特殊优势,结合支柱性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在自主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做好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模型及日常可达性3个主要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利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从不同角度分析高铁的开通对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以及区域整体的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时空效应和分布格局的演变。分析得出结论: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得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间的可达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高铁开通后城市的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信息流速度加快,产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一日城市带的“同城效应”,高铁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路径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8.
宋洪生  梅五汗 《时代经贸》2011,(20):70-70,122
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层次分析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韩倩 《经济月刊》2011,(4):86-86
去年初,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皖江城市带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安庆市迎来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示范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定位,安庆市积极抓住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告诉《经济》记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的批准,皖江城市带范围内的九市一县一区都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本文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空间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测度2004~2012年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水平,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构建皖江城市带是实现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发展总体分析及打造皖江城市产业密集带的对策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思路就是与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等互动发展。运用EF指数分析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发现皖江城市带在劳动、资本、农产品、教育、研发和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长三角地区在研发、通讯、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并针对不同的要素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素耦合方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雪萍 《经济论坛》2010,(6):111-113
本文首先对2003~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的产业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2007年的9市的截面数据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找出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掌握城市带之间的吸引范围,有利于空间经济相互地合理组织与城市的空间发展。应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等方法,可以分析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综合实力,确定各自的吸引范围,讨论对南京对皖江城市带吸引范围的影响,阐述吸引范围同行政区域的关联性和差异,并对不同区域下的城市发展策略选择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优势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支柱出口产业在规模、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却呈现出低水平态势。在中部加速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皖江乃至安徽的出口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对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皖江城市带出口产业结构存在外贸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整合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公路网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和发展,将极大带动中部崛起和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汽车产业是皖江城市带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源于汽车产业链自身强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源于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基础良好、前景可观.广域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拓展,它解决了过度集聚的经济负外部性问题,却并不因为空间范围的扩大而削弱产业集群所能体现的竞争力.皖江城市带沿着广域集群的方向发展,必能做强做大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的背景下,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集聚中心,促进产业集群良性竞争和协同创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在研究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总结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