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1995年3月29日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意见》,所谓“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设立“小金库”现象是  相似文献   

2.
“小金库”即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企业的“小金库”就是企业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利用对一些项目资金管理的便利来筹集和建立起由本单位或部门自行支配的资金。“小金库”的存在,有很大的危害性,应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从源头治理上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3.
所谓“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的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小金库”具有来源上的多样性、形成上的隐蔽性以及经济利益驱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永涛 《理财》2003,(7):7-7
“小金库”与账外账等同与否,众说纷坛。本人认为,私设“小金库”与私设账外账都属违规违法行为,搞清二者的区别,对具体的审计实践有指导意义。 一、含义不同 “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据国办发[1995]29号  相似文献   

5.
所谓“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而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尽管国家对这种“小金库”现象三令五申,但是仍屡禁不止!通过我们近年来所查违纪事实发现,不仅企事业单位有,而且党政机关也有。严重地扰乱了经济管理秩序,财坏  相似文献   

6.
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的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于"小金库"。  相似文献   

7.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类资金,即帐外之帐。小金库的存在绝非一日,清理检查已非一次,为何屡禁而不止?发人深思。小金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具有违纪性、普遍性、隐蔽性、失控性、危险性的复合体,对其进行剖析,或许有助于加深对其客观存在的成因和对禁而不止的理解。1.违纪,是小金库最基本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资金形成来源渠道的非法性。小金库的“小”,是相对于国家、集体之“大”而言的帐外资财,既有…  相似文献   

8.
所谓小金库,依据国办发[1995]29号文件规定,指的是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虽然小金库的隐蔽性较强,但是只要我们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巧,小金库终究是不难查处的。  相似文献   

9.
陆明琅 《理财》2012,(7):80-81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转移、隐匿国家和单位的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各项资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顾学增  郑道全  陈欣 《理财》2013,(1):92-93
小金库是否等同于账外账,审计部门人员纷纷都有说辞。经过这些年的审计实践工作,我们认为,私设"小金库"与私设账外账都是属于违规违法行为,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二者的区别,对具体的审计实践有指导意义。一、含义不同"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  相似文献   

11.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小金库"具有普遍性、隐蔽性、违规性的特点,其设立由来已久、屡禁不止,近年来随着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被审机构为规避检查,其手段不断翻新更加隐蔽.如截留收入或虚列支出后的资金多以间接回流的方式套取资金,越来越难以发现,也越来越成为审计监管的难点和重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判断,通过纵横对比、实地观察、内查外调、多视角多维度查找蛛丝马迹和疑点线索,运用一定的技巧追踪资金流向、锁定审计证据、明确相关责任.现将虚列支出私设"小金库"的审计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及早动手 专项检查丁声保邓州市教委为强化全系统财务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理顺经济秩序,在全系统深入开展清理“小金库”的专项检查。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都列入这次清理...  相似文献   

13.
《会计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各单位违反财经法规及有关规定而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并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小金库"是滋生腐败和犯罪的温床,始终是审计机关重点查处的违规违法行为。"小金库"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才能有效发现并予以惩治。本文主要分析了小金库的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三令五申不准设置“小金库”,但现实中却仍然存在。何谓“小金库”?凡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的收入,化大公为小公或化公为私,未列入本单位财会部门的收支和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具体包括: 1.截留各项生产经营性收入。包括销售收入,产品加工、加价收入,劳务收入,设备、房屋、场地、柜台出租收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收入,以及各种管理费、手续费等。  相似文献   

15.
王军红 《理财》2003,(6):16-16
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对私设“小金库”要严查严办,然而,至今仍有一些单位受小团体利益驱动,置国家财经法规于不顾,我行我素,作弊手法日趋隐蔽,给检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近两年我们对33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审计,查出“小金库”12个,金额达608万元。归纳起来,其手法不外乎以下几种:一、重视小票据,发现蛛丝马迹。“小金库”收入是单位的隐蔽性收入,收取时自然不能使用国家的正规收据,而多使用自制票据和外购收据。我们在审计工作中通过详细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经费支出原始单据,常常发现一些单位收取各种费用时,开具内部收据。这时,对其…  相似文献   

16.
“小金库”的确认。确认的标准确认“小金库”,一看来源,是否“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的收入”;二看用途,是否“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三看管理形式,是否“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私存私放”。这三个条件,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是“小金库”。由此可见,所谓私设“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财政监督》2011,(7):58
"小金库"是指个别单位和部门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小金库"不仅助长了奢侈浪费,而且腐蚀干部,滋生腐败,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小金库"的普遍存在、设置分散、手段隐蔽等特点加剧了治理"小金库"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彻底根除私设"小金库"的违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来函询问能否将往来账项询证函回函提供给客户作为法律诉讼证据,中注协专家技术援助小组经过研究,近日发布第5号信息公告,对此进行了答复。公告指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为印证影响会计报表认定的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通常以被审计单位的名义向第三方发出询证函,并将询证函回函作为审计证据,纳入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所有权归会计师事务所。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的规定,除法院、检察院及其他部门依法查阅审计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执业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前后任注册…  相似文献   

19.
私设“小金库”是国家和建行明令禁止的严重违规行为,不仅直接损害国家和建行利益,而且容易诱发腐败和各种经济案件。银行“小金库”问题虽由来已久,但随着各级行清理力度的加大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小金库”在银行内部存在的范围和规模较以往有较大的改观。但从近年银行暴露的一些问题来看,清理小金库“扫雷行动”专项治理检查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小金库”问题还未彻底根除,个别单位还不时暴露出“小金库”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会根据需要对会计部门的保险柜及库存现金进行清点 ,即“盘库”。“盘库”是发现“小金库”及其他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盘库”应掌握的方法与技巧谈些粗浅的看法。1 突击检查。即在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准备 ,确认出纳员在场的情况下 ,宣布“盘库”决定。2 检查要全面、完整 ,不能有遗漏。一方面“盘库”前应不动声色地对各个室内进行观察 ,以便掌握保险柜的数量 ,凡看到的要全部盘点 ;另一方面要把保险柜内的现金、支票、收据存根等全部拿出 ,一一进行查验。3 严密组织、合理分工、同时铺开。在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