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当前我国各碳交易试点中碳排放权价格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当前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的理论基础及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各碳交易试点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先行者,并且已经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定价效率不高、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依据各先行试点的碳市场建设取得的经验及教训,本文采用内在价值为基础的碳交易定价模型,以山东省电力行业为例对碳价进行一个合理的预测,并为完善当前我国碳定价策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的相关产品,积极开展各种与绿色低碳相关的金融业务,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节能减排。但我国碳交易体系和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商业银行的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普遍面临碳资产的产权和碳交易立法尚未健全,碳交易制度不完善、计量方法不完备,碳交易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都有待发展的困难。对此,本文通过聚焦商业银行转变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理念、对碳资产作为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完善碳排放权抵质押的风险管理、基于碳价格的变化灵活设置贷款额度和期限,以及加快碳资产管理应用人才培养五方面提出建议,为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融资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在提升地区碳绩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我国的碳交易政策对地区碳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碳交易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碳绩效,并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量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但是技术创新对降低碳排放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应当对各区域碳配额进行协调管理,并且严格控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占比。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碳市场是履约驱动下的现货交易市场,碳配额价格无力动态传导真实供需信号和发现最低减碳成本,市场主体无法灵活应对经济波动并获得低碳投资激励。碳配额价格疲软及波动反映了碳市场效率偏低、传导不畅。在跨期市场机制缺乏的背景下,碳市场效率依赖初始分配。现行碳市场规则不够清晰、缺乏协同、位阶偏低,无法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规范基础。遵循以市场逻辑为基础的政府规制路径,跨期交易理论拟合碳市场主体的行为逻辑,碳排放权跨期交易属性亦具备法理支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具有载明碳市场跨期交易制度的文本空间而且位阶更高,是跨期交易制度法律化的适当立法形式。为防止跨期交易可能造成的主体垄断、价格操纵等市场失范,需要明确跨期交易的制度边界和市场规制安排,促进跨期交易与其他价格调控制度的协同,通过行政处罚、创新补助以及市场扩容等手段维护碳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5.
碳交易市场稳定和高效运行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本文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运行效率方面,国内碳排放配额发放以免费分配为主,企业参与碳交易以清缴履约为主要目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国内碳交易市场总体上处于弱式有效或无效状态,市场定价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风险水平方面,受供需结构间歇性失调影响,中国碳价波动较国际成熟市场更大,区域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且由于缺乏衍生品交易机制,中国碳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欧盟碳市场是全球筹备和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场所,其成功运行的16年时间中,不仅让欧盟碳排放量显著减少,而且有效优化了欧洲国家的能源结构,同时带来了域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负向运动的良好格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源于欧洲碳市场建立起了渐次化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了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搭建起了完善的市场交易平台,培育出了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且吸引到了多元化的投资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和根本措施是减少碳排放.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碳交易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逐渐衍生出相关的金融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发展碳排放权交易是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在碳减排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目前各地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由于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割裂情况明显、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碳交易市场发展面临较大制约.本文从我国碳交易和金融服务实践的现状出发,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对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走访调研,分析了我国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碳交易试点政策是中国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基于2007-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DID和连续DID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碳交易市场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可以正向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且碳价格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碳价格对地区结构高度化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碳价格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一是进一步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全国和地区碳交易市场健康有效地运行;二是合理控制碳配额数量,扩大行业覆盖面,增加主体多样性,同时丰富市场交易产品;三是完善碳市场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四是加强对碳减排技术的支持,增强企业合作的多元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交易机制是碳金融制度的核心,我国的碳金融制度的发展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得到了初步确立,目前交易机制日益完善,CDM交易、VER交易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碳交易平台与碳金融服务也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碳交易费用昂贵、参与CDM模式单一、碳金融交易市场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困境,因此,应充分运用政府调节、市场机制、金融手段等完善碳金融交易机制,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碳会计的发展急需突破理论认识和实践设计上的瓶颈。立足于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的经济实质,通过考察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依托的"总限-交易制",提出"二元观"理论视角,将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理解为:依法实施碳排放的权利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遵从法定配额进行碳排放的义务。由此,将企业获得的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等量地确认一项资产"碳排放权—法定碳排放权"和一项负债"应缴碳排放权—法定配额义务",建立逐期核销机制,以及按碳排放权配额的交易、清缴和结余等实际管理情境开展核算。这一碳会计方案,可契合"总限-交易制"的环境管制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实质,预期可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和国家碳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是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碳市场的有效性。2021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这是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变化“、双碳”目标提出的大背景下采取的重大举措。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建设经验表明,推动参与主体多样化、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创新金融工具等对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熟运转至关重要。展望未来,碳交易中心将呈现全球化并购、市场层级丰富、监管体系完善等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法律体系、自律规则,构建多层次交易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实现交易清算一体化等方面入手,吸取国际成功经验,加强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以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李威 《海南金融》2023,(4):44-51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已经成为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基石,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工具。本文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机制入手,概括其主要特点及成效,同时针对我国碳市场发育程度不足、非市场化严重等问题,结合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经验,得出我国应完善碳交易机制、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创新碳金融产品、加强与国际碳市场接轨步伐等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强制减排体系,二是自愿减排体系,前者以官方机构发放的碳配额为主要交易标的,后者则是购买者出于自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而形成的碳汇量交易市场。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包含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和碳普惠产品交易市场,同时CCER可在一定额度内作为碳配额交易的抵消量。我国的蓝碳项目在上述两个市场模块中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一些共性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如产权制度不明确、核算机制不健全、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不完善等,此类问题揭示出我国蓝碳市场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蓝碳市场制度建设存在较大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不断加强蓝碳自愿市场交易的立法,完善蓝碳项目开发方法学以及构建完善的蓝碳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从而实现我国蓝碳市场交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碳交易机制日渐成熟;与此同时,碳交易风险不断加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国际碳交易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网络钓鱼欺诈、增值税舞弊、利用碳交易洗钱、内部交易与操纵市场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风险,国际上采取了共同注册制度、碳身份证明、碳税的反向征收等主要监管手段。上述监管手段将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两者功能上各有侧重、互补性较强。相对而言,碳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大,在经济基础好、能源禀赋好的国家推行较为顺利;碳排放权交易因免费配额的存在,市场接受度较高。目前,欧盟已实现了两项制度的结合,在碳税征收主体中排除碳交易机制覆盖主体,将碳税作为碳交易市场化调控定价的重要补充手段,较好解决了减排政策的覆盖面和碳定价机制的问题。建议我国积极研究碳税方案,待碳交易市场成熟、经济相对平稳时试点征收碳税,并在覆盖主体和定价机制方面注重两项制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以欧盟碳市场的实践为背景,分析碳交易中对电价影响因素——碳成本的传导.研究配额的初始分配方法,初始分配法下对边际成本的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电力市场结构和外部竞争对碳成本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我国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制度、政策、市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为碳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完善碳交易制度,加快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适合本土的碳基金,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掌握碳交易定价权。  相似文献   

18.
<正>明确行业、国家和豁免机制,建立保准核算方法计算碳排放量,明确清缴方式,设置过渡期且逐步取消免费配额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核心要素。中短期看,CBAM机制对我国影响较小。从长期看,如不及时跟进相关研究,这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贸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要加快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碳定价规则制定,提升我国气候治理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碳汇市场发展处于政策持续完善阶段,碳基金、绿色金融、碳汇金融等产品有力支持碳汇发展,碳汇融资方式主要以碳汇权益质押为主,仍面临着碳交易市场不完善、金融支持碳汇发展配套产品不足、碳汇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以及碳汇交易机制不成熟等问题,建议在强化金融支持林业等碳汇资源保护与修复力度的基础上,深化碳交易市场建设,加速推进碳汇金融产品创新,构建多元化碳汇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完善的碳汇交易机制以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旨在提升金融支持碳汇发展的效率,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减排大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存在金融参与不足,减排区域分割特性明显,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缺乏定价权,中介服务能力欠缺和制度不规范等制约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本文提出了如下发展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首先,设定碳排放权限额,确保碳排放权的非公共物品化;其次,依托现有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权现货与期货市场;第三,明确政府定位,完善碳交易市场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