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太湖水系灌溉、滋养的太湖地区古代农业社会,是和中国立国之本的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中国传统文明赖以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太湖地区正是由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农业为基础发展经济,从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本地区的商业、手工业和近现代的工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来源的重要基地之一。这一特点,可以说是太湖流域历史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太湖流域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文化遗址中的一个。太湖的三山岛(属吴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工具距今有一万多年。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嘉兴市马家浜、青浦县崧泽、桐乡县罗家角和吴县草鞋山的马家浜文化(距今5000—6000年)遗址中发现的籼、粳稻谷,证明太湖地区是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是吉林省农业的主体,而农业又是吉林省经济的基础。因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振兴吉林省经济的重要措施。本文将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论述吉林省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太湖南岸的湖州地区,一直是粮食、副食品、轻工原料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农业基础较好,但近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增长势头减弱,年度间起落较大等问题.要实现和保持湖州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不可回避和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一、如何有效地保护耕地问题.第一、把保护耕地作为一件湖州地区今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在本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首先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和建设.要去掉“只要富了,钱多了,有钱就不怕没饭吃”  相似文献   

4.
环太湖地区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吴文化最核心、最繁荣发达的地区,近三十年来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速的地区之一。环太湖地区文化实现向文化现代化的转型,对于中国其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有借鉴意义,也有典范作用。本文旨在梳理环太湖地区文化传统的丰富内容,总结其文化传统的文化原型特征与价值取向,并探索其文化现代化道路诸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在农业经济中,已较为广泛地使用着雇工生产,较为普遍的存在着雇佣关系,劳动力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已成为交换的对象。因而雇工的工价、即劳动的价格,最能体现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高度,最能反映国内市场演变的趋势,最能揭示雇佣关系的实质。所以,农业雇工的工价,是考察我国晚期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入世后中国的粮食生产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大国相比 ,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尤其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足。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对增强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认为以提高科研投入等农业生产公共投资增强我国粮食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是应对入世挑战和实现未来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国际粮食供给减少,而需求明显上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在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经济区位和地理区位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中部地区城乡差距状况、原因,统筹城乡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路径,对促进城乡"两轮"驱动中部地区社会结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城乡差别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稳住了粮食,就能稳住农业和“菜蓝子”,也就能稳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这一科学论断已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稳住粮食和农业,增强农业投资是稳住粮食和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增加农业投资却又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政府、农户利益价值标准的选择农村实行改革后,农户一改过去那种只是消费主体,而成为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双重  相似文献   

10.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快粮食生产发展是我国农业肩负的重大任务。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实质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粮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基础作用,在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要注意综合平衡,计划指导,稳步前进,使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协调发展;对“大粮食”观点提出商榷,认为“大粮食”的看法脱离国情,不科学,有可能导致农业结构产生新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整个农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开发太湖资源、探讨环太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计,5月15日至17日,《环太湖苏锡常湖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在太湖南岸湖州市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特别是苏锡常湖四市作为呼应浦东龙头腾飞的“两翼”,其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人才的密集度,高科技的转化率等,均在全国居于先进行列,环太湖苏锡常湖四城市又处在浦东开发开放的直接辐射区,如何从自身开发走向联动开发形成合力,发展区域经济,这是共创环太湖地区更美好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继续夯实粮食生产,是吉林省未来农业发展的正确取向.目前,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成比例,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在提出吉林省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瓶颈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瓶颈的对策建议,试图为吉林省推进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粮食生产,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都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居于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正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的时期,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也符合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农业发展的切实需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对相关理论研究脉络的深入剖析,为未来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指明方向,并且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岭  安晓宁 《经济纵横》2019,(5):109-118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四个主要特征,即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产业多元融合为基础,构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2018年统计数据对31个省区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各省区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分析发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同的优势与短板;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急需提升。我国应结合不同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优势规划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水平;注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人口的增长,可耕地面积的相对狭小,使粮食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我国最短缺的“战略物资”。即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超常增长,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纪录,人们也一直认为我国粮食供求仍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当前出现的“卖粮难”也被看作是仓容不足和结构性不平衡。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尽全面的。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仍未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地区差异较大,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特点和优势,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分区指导粮食生产政策,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粮食产量变动情况按照地区粮食产量及需求量,可将我国粮食产区分成三类: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区)(海南省数据从…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给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太湖蓝藻的爆发说明太湖流域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努力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既是环太湖地区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发挥环太湖地区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环太湖流域环保的一体化和有效防治太湖污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