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浅谈消费信贷及农行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雪梅 《中国金融》1999,(1):29-29,31
消费信贷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用来满足其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促进消费品购销的重要方式。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消费信贷开始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消费信贷将以其强...  相似文献   

2.
消费信贷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银行主要业务领域之一,我国80年代初推出了消费贷款业务,但发展很不理想,影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定价不合理。正是由于目前不合理的消费信贷定价方式,使得一方面商业银行觉得消费信贷利率太低,贷款收入不能补偿贷款的违约损失和发放贷款的经营成本,从而在消费信贷上“惜贷”、“慎贷”;另一方面,消费者觉得消费信贷手续复杂,服务费高,不划算,不愿贷。这样,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定价方式就成为了发展消费信贷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何宏柏 《武汉金融》2001,(12):47-48
我国的消费信贷从1984年开办住房抵押贷款开始,由单一的消费信贷种类到不断增多。尤其是90年代后期,全球遭遇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决定扩大内需,金融部门作出积极的响应,政府和银行合作把消费信贷一步步推向深入。199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发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1998年初。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其中,把改革和发展房改金融服务作为城镇住房建设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后,中国人民银行3Z.相继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的通知》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宣布在所有金融机构取消贷款规模限制,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对所在城市的普通商品房开办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并改进贷款担保方式。同年末,中国人民银行下发《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批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办汽车消费贷款试点业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将汽车消费贷款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但此项业务开展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影响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汽车消费信贷,尽快建立个人资信评估机构和登记制度,相关部门要深化配套服务意识,合理确定贷款对象,切实落实担保措施,防范汽车消费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5.
从东营市辖区消费信贷的调查中发现,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的大面积开发带动了个人住房贷款迅猛增长;受多重因素影响,汽车消费贷款隐入低速;消费信贷资产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但信贷风险初步显现;预期因素抑制了消费的发展。针对基层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消费业务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和田地区汽车信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缓慢以及预期收支不确定,从根本上制约了汽车消费信贷需求的扩大;第二,社会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是阻碍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的瓶颈;第三,担保机制不完善难以保障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扩大;第四,相关配套措施的缺陷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潜在的汽车消费意愿和市场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信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1996年央行开始允许各有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1999年2月23日,央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提出把消费信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放松住房,汽车等消贷款的最高限额(由原来的消费品价值的70%提高到80%),1998年末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约为450亿元,同期工行个人往房贷款余额约为56亿元,1999年6月达到242亿元,但是与西方国家相经,约国消费信贷的比例还很少,症状国至1997年底,消费贷款余额为17352亿美元,占银行全部贷款总值的57%,而我国目前消费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起步晚,进展缓慢,并且存在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童黎 《现代金融》2004,(7):18-18
近几年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但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信贷规模不大、贷款用途异化、银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存在,给农业银行拓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带来了挑战。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狠抓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拓展与风险防范,实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燕君 《中国金融》2006,(17):15-16
制约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 消费者承贷能力较弱,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居民家庭的承贷能力是决定其是否负债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居民家庭承贷能力主要取决于相对于商品价格水平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金融资产价值。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增长迅速,但相对于住房、汽车等商品而言,其收入水平和已经具有的金融资产仍显不足。据统计,目前占城市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户能够承受1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30%的高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户能够承受5万~10万元的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20%的中等收入户只能承受5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还有约30%的城市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见,一般城市居民家庭还不具备负债消费的经济基础。事实上,许多消费者也在抱怨消费信贷“门槛”过高。  相似文献   

10.
共赢局面本已形成 苏州市开办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使车贷消费者、车销商、银行、保险公司都成为受益者.消费者可以在个人资金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通过保险公司担保办理贷款,圆自己的汽车梦,如果真的没有还贷能力了,保险公司可以代他还款.  相似文献   

11.
一、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及风险状况 2005年1季末,全国金融机构的存量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占全国各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的75.6%,是我国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主体。同时,这1.56万亿的存量消费贷款占国有商业银行存量贷款的15%,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信实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5月10日在京举行。根据协议,中信实业银行将为在中国北方设备工程公司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提供最高七成三年的贷款,而中国北方设备工程公司作为经销商将为购车人提供担保,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保证提供充足的符合首都环保...  相似文献   

13.
政府、企业对信贷消费寄予厚望 ,许多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住房、家电、汽车等消费信贷措施 ,然而从有关部门对今年第一季度消费者调查情况来看 ,信贷消费存在“两头热 ,中间冷”的现象。消费信贷是让国家、个人、银行、商家皆大欢喜的好事 ,但是 ,为何会出现“两头热 ,中间冷”的情况呢 ?1 银行“门槛”太多、太高。办理信贷消费手续繁多 ,周期太长 ,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在一家银行的消费信贷咨询台前 ,一位想要贷款买空调的消费者问了半个多小时 ,终于明白了贷款消费的担保程序 :首先要到自己与配偶单位开出双方工资证明 (盖章 ) ;其次 ,担保…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面对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环境和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融资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作为调整资产结构、扩大业务收入的信贷业务的增长点。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05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lO.45。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一、消费信贷业务现状 巴州消费信贷自2000年开办以来长足发展。2005年6月末,消费信贷余额达19.50亿元,是2000年的5.04倍。2000—2003年呈上升势头,2003年末到达最高峰21.09亿元,2004年-2005年呈萎缩下滑态势。已开办的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有住房、汽车、助学、大额耐用品消费等贷款品种,其中住房、汽车贷款占比达90%,近年来,消费信贷增速低,甚至余额绝对下降,主要是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萎缩所致。  相似文献   

16.
太和县农行从2002年开始向上级行争取授权开办汽车消费贷款,并于当年3月份正式办理此项业务。我行与县保险公司达成车贷协议,联手在同城商业银行首家办理车贷业务,2002年3—11月份,我行共办理汽车消费费贷款125笔,金额1670万元,进入2003年,我行除对上述发放的贷款予以清收外,基本停滞了发放车贷,仅投放了18万元,随后.保险公司废除履约保证条款,我行预料到汽车消费贷款的潜在风险,于当年8月份停止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办理,一心一意采取措施进行积极清收到逾期贷款.支行客户部采取多种方式.落实专职人员,通过电话催收、与保险公司联手清收、督促车主按期还贷、跟踪车主扣车清收形式,取得了  相似文献   

17.
信用卡消费业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持卡人信用保证,以卡作为还贷(主要指住房、汽车、旅游等)扣款结算的工具;二是以银行和持卡人的双重信用作担保,由商户或厂家提供一定期限的免息期,持卡人享有一定期限的免息消费贷款(一般指大额耐用消费品);三是在信用卡的授信额度内持卡人直接消费透支贷款。本试就阶段开发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等方面来论述其积极意义,并结合该项业务开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探索当前发展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汽车消费贷款自诞生以来,就倍受人们关注,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来,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条件优厚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呈现了“热卖”景象。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时代的迫近,汽车消费贷款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汽车消费贷款日益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但随着汽车消费贷款总量的扩大,贷款门坎的降低,以及时间的推移,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因此,有必要在加强汽车消费贷款营销的同时,客观地分析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做到早防范、早化解,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延枫 《中国金融》2006,(17):11-12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林平 《浙江金融》2005,(6):44-45
车贷险,全称汽车消费信贷履约保证保险,该险种为那些期望得到汽车消费贷款支持的购车者提供履约担保.如果购车者未能按期履行还贷义务,保险公司将负责赔偿贷款人由此而遭受的损失.车贷险业务的开展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也加速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曾经红火的车贷险市场突然变得冷清,许多保险公司不愿再涉足这一市场.究竟什么原因使车贷险市场如此低迷?车贷险市场有无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如果有必要,又该如何做?这些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