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王颖 《金融纵横》2002,(9):25-27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的制度。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起共同构成了了社会保险体系。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失业保险与财产保险等商业保险有别,具有强制性、普遍性、互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项目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运行预警理论与方法,为社会保障体系运行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提供基础.具体内容有: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预警系统,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监测预警系统、失业监测预警理论方法研究、社会保障标准国际比较研究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一直存改革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更是驶上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失业保险是联邦和州政府的合作项目,它通过失业保险税来融资。其失业保险税立法及执行保障层次高,税制设计科学合理。建议我国在借鉴美国失业保险税制的基础上,尽快颁布《社会保险法》,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种失业保险税,在具体规定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采用失业保险税率的经验评估方法,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缴贲制度。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的需要,我国大力推进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以色列是失业保险领域的后来者,直至1972年失业保险制度才得以纳入其社会保障体系之列。制度建立之初,以色列失业保险制度凭借后发优势,博采彼时各国失业保险制度之长为己所用,也颇有福利激进的色彩,不久即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调整。目前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初建时相比已面目迥异.  相似文献   

7.
雷娜 《中国保险》2011,(10):45-49
河北省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河北省于1986年10月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河北省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失业保险费收入持续攀升,享受失业保险人数快速增加,现已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失业保险体系,失业保险在推动河北省企业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商业保险与创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金成 《中国保险》2005,(10):42-45
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需要商业保险有所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体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国情的限制.还不太完善。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仍以政府经办的社会保险为主,结构过于单一,适应面窄.盘子太小。一是其保障范围有限、多数人无缘享受。到2004年底,全国只有16342万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不到适龄人口的25%;仅有10584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约占适龄人口的20%;  相似文献   

9.
朱成辰 《金卡工程》2009,13(1):81-8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历了由失业救济、待业保险到失业保险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演变过程。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找出两国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试图提出一些改进我国失业保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险》2001,(4):44-44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项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相似文献   

11.
失业保险在建立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缓和劳资矛盾、天然双向平滑经济波动、提供失业保障和平滑个人收入的基本功能。但随着各国劳动保护及福利制度的发展,失业保险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功能减弱,且其失业收入损失补偿功能常常引发失业陷阱,于是各国进行了以促进积极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曾经为经济体制转型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随着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政府就业政策的完善,在二元就业结构、户籍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政府承担就业促进任务的影响下,我国失业保险的政治、经济、失业人口收入补偿、就业促进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在比较了若干改革方案后,本文认为,取消失业保险并将其功能并入社会救助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最优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失业保险等。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李贵 《西安金融》2001,(9):48-49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最初形成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最初建立的失业保险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务院于1999年1月又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并且规定较为详细的失业保险制度又向前迈了一步。但是,该条例的实施表明其仍无法抵御失业保险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一定范围内甚至可能影响到“十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在“十五”规划中重点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职工失业,加上大量已下岗人员和企业富余职工,今后的失业人数会很多,对失业保险金的需求量就更大。与此同时,为了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力就业体制,企业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将退出历史舞台,新增的失业者和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由失业保险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失业保险支出水平的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应该保持合理的支出水平,衡量标准主要看其是否为失业者提供了适度的收入保障以及是否对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建立了测量失业保险支出水平的数理模型,根据国外典型国家的经验数据大体确定了失业保险支出水平的适度界限,并对中国现实的失业保险支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合理提高失业保险支出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失业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重功效”,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和谐就业机制的必要手段。郑州市自1986年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以来,至今已历时34年。三十多年来,郑州失业保险面对“瓶颜”勇于突破,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现状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纳入财政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职工个人和所在单位社会保障基金缴存款项,二是财政部门安排的社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体现公平的“调节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国家领导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据统计,2005年全国社保三项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716万人、13783万人和10648万人,截至2005年底,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已为4000余万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但是,我们构建的社保制度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达到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保水平,如何加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运作和监督管理等等,则是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中,失业保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用、支出与管理,对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发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对当前中国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金管理的具体措施方案,旨在为业界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初探耿纪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社会保障分配属于财政分配范畴,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应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预算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体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历了由失业救济、待业保险到失业保险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演变过程。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失业保险覆盖率低,保障水平有限;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筹措困难;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促进就业效果差。为此,应强化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新设计失业保险费率、提高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提高失业保险立法层次,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实行失业保险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