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从产生发展到今天,作为记言符号,为传播民族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于它的本身,早已成为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心中,它所显示出博大精深的内涵,表现在很多领域,其中审美价值是它突出特点之一。汉字以其独特的笔画,再现了先民的具象思维,每一个古汉字都是一幅原始绘画。反映出汉先民的审美思维,他们把实用和审美的性能统一于一身,汉先民在创造文字的同时,也创造了美,从汉字的形体研究中来构建起汉先民的审美意识框架。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 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文科大学生,我们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觉中国当代高校文科生的汉字使用能力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希望可以改善目前的状况, 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的同时,也能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李阳娟 《科技和产业》2022,22(4):180-187
为全面深入地掌握汉字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基于WOS数据库中汉字识别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利用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所是汉字识别研究的核心力量;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由早期的传统方法OCR技术演化为中期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再到近期基于深度学习的汉字识别研究;研究前沿为手写汉字识别、混合语言模型、生成对抗网络和场景文本识别;汉字识别技术将朝着高效率及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粟聪 《魅力中国》2014,(7):199-199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基础的,却也是最难的。特别是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处于口语课、词汇课的附属地位.很难体现汉字的特点和汉字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简单介绍汉字特点进而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社会上通用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文字的各种变化受记录语言这个本质特征制约。汉字字形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规律的支配下,汉字的数量和学习难度随之增加。为了充分发挥文字的交际作用,必须实现规范化。文字规范化首先是字形的规范化。汉字规范要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因此,从影响汉字字形变化的因素里,可分析出汉字字形的几点演变规律,找出改进、规范汉字字形的科学的、辩证的方法,保证当今汉字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6.
王磊 《魅力中国》2011,(11):264-264
汉字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汉字及其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与启迪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和认识它,从而充分发掘其中包含的中国哲学,更深入地利用汉字进行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7.
于潇 《魅力中国》2011,(5):255-255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基础。“汉字难认、汉字难学”已经成为国外学生公认的事实。论文拟从汉字自身规律入手,根据对外汉字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梳理出对外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对汉字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崔姗姗 《魅力中国》2014,(10):260-260
王力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他的著作对我国语言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后来作品难以企及的作用,这其中《中国语言学史》作为我国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尤为如此。书中揭示的一些中国语言学的道理,如以汉字为中心的语文学之原因等非常深刻,但有些理论也失之于偏颇,例如认为有声语言非常重要,而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用品。对于其中的创见,我们要加以发扬,而对于不合乎真实、现实的观点要摒弃。  相似文献   

9.
张卓  郑鑫 《魅力中国》2014,(26):35-35
本文从由中央电视台、国家及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入手,通过对节目的设计初衷、特色、意义的探讨,深化对汉字发展现状的认识,联系汉字及汉字书写的意义与价值,明确汉字书写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0.
汉字断想     
汉字是世界上风格独具的一种表意文字,对于蕴涵在汉字中的文化元素,需要采用传统与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观察研究.应该将汉字分为甲金文、篆书、隶楷三个不同文化时期,并运用多学科方法认识汉字.心理科学、思维科学是跟语言科学密不可分的相关学科,将所有这些学科的知识方法运用于语言研究,将会使当代汉字学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语言不同也能理解其意思的唯一一种文字。"说此话的是位日本人,名叫石井勋,头衔是"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汉字至少还拥有两个世界第一:历史最为悠久;使用的人数最多。那么,这独具魅力的方块字是谁发明的呢?旧说是仓颉。战国时的《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文献都有记载。仓颉何许人也?汉代,有人说他是"人文初祖"黄帝手下的史官。到了魏晋,又有人说他是比黄帝还要早的帝王。以此看来,仓颉正是顾颉刚"古史辨派"所谓的"层垒地造成中国古史"中的一员。如果不是仓颉,又是何人?唯一的答案是:造字者,山东东夷人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老挝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及学习难点,提出了教授老挝学生学习汉字的有效方法。指出在学习书写时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通过形、意去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根据汉字的结构了解书写的笔顺,也可以通过举办硬笔书法比赛、毛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对汉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当下,有着深厚积淀的华夏文明正在焕发着新的活力。建设文化大国和强国,成为了当今中国经济崛起后的另一发展主题。古老的中国文明,是唯一一个历经几千年而没有断裂的奇迹,这种延续正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符号,而如今这些符号所承载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意义。中国历史是民族融合数千年的历史。是什么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产生那么大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力?那就是被世人称之为"东方魔块"的绝美汉字。如果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从这个意义来说汉字正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传承"基因"。的确,汉字在华夏文明的承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未来,它仍将一如既往地充当着华夏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载体。但步入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汉字的地位和价值正越来越被忽视,其难写、难学的特点也在这种忽视中被凸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筑业传统施工面临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率等问题,而装配式技术可以缓解传统施工面临的困境。中国国土面积庞大,各省份之间装配式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装配式发展相关政策分析,构建出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法、AHP法和TOPSIS评价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西南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差异性显著,其中四川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最好,而云南省落后于其他省份,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5.
赵丽娟 《理论观察》2012,(6):129-131
高校文科生汉字能力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提升汉字能力,也相应地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全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在学生中的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提出和证明了通过"以测促学"模式提升高校文科生汉字能力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外国人曾说:"如果不摆脱汉字,中国就永远无法真正地走向世界。"这个预言早已被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打破。 告别铅与火 早在九个多世纪前,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我国的印刷术领先了世界数百年。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印刷业却依然在延用当年毕昇的技术,使得当时铸字耗用的铅合金高达20万吨,铜模200万副,价值人民币60亿元。  相似文献   

17.
王露晨 《魅力中国》2014,(5):153-154
汉字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功绩,中华灿烂文化历经五千年而屹立不倒,这也与汉字的不断传承有关。在国家不断向外树立国家形象,世界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之际,文化是帮助我们走向富强的重要软实力。汉字汉语的输出是我们对外推广中华文化时首要面临的工具。由于汉字的特性和在对外教学中不合理方法的使用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瓶颈之一,影响学生学习与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探讨了二十世纪汉字改革的历程.拉开汉字改革序幕的是二十世纪初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痛心于封闭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在民族存亡之季汉字被视为是落后的根源.为了救亡图存,拯救中华民族,"废除汉字"成为了中国各界公识,汉字--就经历着这样一场生死危机.文章阐述了汉字改革的过程,并且分析了汉字改革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以汉韩同形汉字词为研究对象,对同形汉字词的感情色彩进行研究,将感情色彩义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分析了汉韩同形汉字词的感情色彩义的异同。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研究中韩汉字词汇起到借鉴作用,也能对学习汉语和韩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又典型的人物,从他身上可以瞥见中国现当代历史发展的某个面相,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和意识形态史的缩影"。通过对周扬晚年反思的考察,尤其是其对"异化"问题的探讨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反思来考察其人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