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基于经济、社会、城建与环保四个方面的城市化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以甘肃省的12个城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甘肃省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代合治刘兆德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所有问题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中通过说明研究城市化水平的现实意义,分析我国几十年城市化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化建设现状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建设及城市化水平,发现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对不足之处,从多方面因素考虑设置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从而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一、重庆市城市化现状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一)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关于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量,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测算方法和公式。因而现有文献中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定大多采用人口比重指标,人口城市化水平就被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测度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基于1990-2009年关中城市群的时间序列数据,测度了关中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关中城市群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因果关系,为制定关中城市群合理的城市化方案和科学的能源消费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同时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泡沫测度: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城市化四个方面对1999~2008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城市化泡沫现象进行了测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35个大中城市从整体上来看,人口、经济和空间都出现了城市化泡沫现象,仅生活城市化泡沫现象不突出,城市总体呈现泡沫化倾向;(2)我...  相似文献   

8.
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基础设施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并设定了两者的测度指标.并在对近十余年全国和各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两者间短期和长期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和验证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江西城市化发展是江西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运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通过对江西城市化水平与华东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比较,指出江西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策略、打造中心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打破体制制约、坚持"以人为本"和发展主导产业这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江西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常住、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人口流动率,基于非农产值及其就业所占比重构建工业化衡量指标,测度2000—2012年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变化趋势,并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显示: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均呈不断上升态势,从横向看,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流动人口增加可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对工业化有着显著正向作用;人口流动仅仅是提高了"城市化率"这一指标,真正的"人的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新疆城市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二元经济转化缓慢,虽然新疆城市密度低,但单个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发展未能吸纳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入城市,工业化没有起到推动城市发展扩张的作用,城市化滞后也影响了工业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动态评价,从动态分布情况看,新疆地区各城市经济区域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新疆城市化的发展应当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镇空间区域扩展分析的城市化进程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城市扩展的空间数据是评估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以福清市为例 ,探讨了利用城市发展的空间数据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原理和方法。文章综合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提取了福清市 1991年和 1996年的城镇用地信息 ,发现在这 5年中 ,福清市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 1 2倍。经过对城镇区域扩展进行空间分析 ,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 ,进一步查明了福清市城镇化进程的驱动力主要为工业大发展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但是 ,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某些乡镇和地区起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多因子分析表明 ,福清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乡村的城镇化 ,而不是中心城区的贡献。总的看来 ,福清市城市化的水平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空间扩展的速度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福清市城市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Foreboding declara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urban trends pervad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academic, political and journalistic discourse. Among the most widely recited is the claim that we now live in an ‘urban age’ becaus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more than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oday purportedly lives within cities. Across otherwise diverse discursive, ideological and locational contexts, the urban age thesis has become a form of doxic common sense around which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urban condition are framed.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spite its long history and its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influence, the urban age thesis is a flawed basis on which to conceptualize world urbanization patterns: it is empirically untenable (a statistical artifact) and theoretically incoherent (a chaotic conception). This critique is fram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ostwar attempts to measure the world's urban population, the main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undrums of which remain fundamentally unresolved in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urban age discours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outlining a series of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urba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的度量与发展取向——基于DEA的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适应大工业生产的结果,适度规模由工业化所需劳动人口决定.中国内部存在多重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因不同工业化水平和发展路径有所区别.因此应设立城市化比例指标,使其反映适度城市化水平时不受工业化水平高低影响;建立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的CCR城市化度量模型,根据地区数据进行绩效评估,寻找适宜的城市化参照标准;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城市化层次发展战略,即按照实际工业化水平选择适宜参照标准,制定地区城市化发展具体目标和政策,避免不必要的指标追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化与静脉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守先  张雷 《城市问题》2008,(1):96-1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垃圾处理和废弃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的城市静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消除环境污染,也是缓解城市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optimal urbanization control of an underdeveloped economy by specifying a simple dynamic rural–urban model in which the urban sector bears both an intertemporal positive externality and a simultaneous negative externality.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solved for the political interven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 intersector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ith taxes and subsidies. Our analysi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i) a big-push policy that leads an economy to a higher-income steady state with urbaniz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desirable if the government cannot borrow money at a sufficiently low interest rate; (ii) in order to sustain an appropriate urbanization speed, urbanization control policy should have a switch: the urban sector should be subsidized in order to accelerate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taxed to decelerate and eventually cease the migration in later stages.  相似文献   

17.
陈磊  夏刚 《城市问题》2008,(2):20-23
目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增加城市的数量和人口、经济规模,并大力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同时需要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因此构筑一个从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到跨区域的高速铁路这一不同层次的结构完善的覆盖全国的轨道交通体系,将有利于促进城市化,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舒适、准时、安全的交通保障,并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城市概念的界定与城市化度量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城市产生的背景、特征,介绍了联合国以及韩国和美国关于城市界定的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城市标准划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城市人口划分标准,以及城市化的度量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彭城 《物流科技》2012,(4):85-88
通过构建区域物流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城市区域物流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综合得分较高的3个城市是合肥、安庆和芜湖,表明这三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较为发达;综合得分最低的3个城市是马鞍山、铜陵和池州,表明这三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政府做决策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土地出让金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昕 《城市问题》2011,(11):16-21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得土地资本化成为可能,而土地出让金作为土地资本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土地资源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地出让金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了数据分析,探讨了土地出让金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变化规律,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出让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渐减弱。这一结论为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