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分析潜在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路线图制定,首先简要评述了颠覆性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如何在企业层次系统性地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选项,描述了如何评价这些技术选项的潜在颠覆性和对企业的战略重要性。最后,着重于颠覆性技术与持续性技术之间的根本性差异,深入分析了制定颠覆性技术路线图需要注意的诸如利益关联者、技术、市场、基础设施、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等多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分类、步骤、方法等进行文献回顾,提炼出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思维方式,然后以浙江纺织工业为例,运用技术路线图思维尝试提出浙江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思路:以强化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基础,围绕"市场—产业—技术"这条主线,在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对产业链的双向驱动下,提出浙江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区域技术战略的决策目标是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提升、区域产业环境跃迁和区域产业绩效提高。由于技术路线图的高度概括性、高度综合性、前瞻性、应用灵活性、不断修正性等特点,从技术路线图结果和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对区域技术战略定位的决策作用来看,发现技术路线图能够很好地帮助区域在动态环境中进行技术战略决策,进而促进区域技术战略决策目标的实现。从区域技术战略的制定出发,结合区域技术战略决策的核心脉络,绘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技术战略第三阶段技术路线图。从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提升、区域产业环境跃迁和区域产业绩效提高等3方面吸引企业迁入的角度,提出了保障区域技术战略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具有柔性化及动态特征的管理工具,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文章在传统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并对制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的流程和关键任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绘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的方法和范式。  相似文献   

5.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有认知、预测、规划、标识、沟通等。这些基本功能反映了技术路线图的本质特征,而且这些基本功能与传统的方法、手段相比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强化技术路线图总体功能而展开的。这些基本功能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完全相同,他们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基本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强化技术路线图整体功能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技术路线图的基本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加深对技术路线图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发展技术路线图的各项基本功能并使之进一步符合我们的管理实际,即“本土化”、更好地使用技术路线图服务于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技术路线图应当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定期更新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其绘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建模过程。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后期跟进、更新和战略执行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内外也少有技术路线图与其它管理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从系统思维角度,建立了基于战略愿景和使命动力学机制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技术战略执行力模型,尝试解决技术路线图后期跟进、更新和战略执行问题,以及技术路线图与产业战略愿景和使命、项目管理工具以及内部流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技术路线图应当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定期更新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其绘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建模过程.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后期跟进、更新和战略执行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内外也少有技术路线图与其它管理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从系统思维角度,建立了基于战略愿景和使命动力学机制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技术战略执行力模型,尝试解决技术路线图后期跟进、更新和战略执行问题,以及技术路线图与产业战略愿景和使命、项目管理工具以及内部流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构建面向颠覆性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提出防御型、培育型、赋能型3类政策工具在用户需求、市场、产品、技术、参与者5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其顺序逻辑。在此基础上,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综合采用案例分析和荟萃分析方法,验证该框架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阐释各阶段政策工具与颠覆性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间的互动演进规律,并提出早期阶段应以防御工具为主,侧重支撑知识空间形成;成长阶段应以培育工具为主,侧重建立良好利基功能;转型阶段应以赋能工具为主,通过适应性和转换性手段促使新旧范式平稳转换。  相似文献   

9.
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为技术管理和预测提供支持的有效工具,已广泛运用于产业未来技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绘制过程和结构形式的分析,运用模糊数学相关理论,建立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证实了模型在产业技术路线图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为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评价和更新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T-plan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进展,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T-Plan技术路线图的动因,系统阐述了T-Plan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流程,并通过制造业企业行健机器人公司制定T-Plan技术路线图的实践,提出了制定T-Plan技术路线图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军事技术创新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军事技术创新项目的性能风险最不可接受。首先分析了广义上的军事技术创新概念,提出为确保军事技术的持续创新、科学发展,在创新的全过程中,从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角度来看,应即时分析、迅速处置3种技术匹配问题,即辅助支持型、相减相克型、攻防对立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技术风险,满足目标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当技术控制主义成为技术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时,研究技术可控性问题就显得必要。但在看到技术具有可控性的同时,还需要认识技术的相对不可控问题,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技术不可控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技术不可控主要表现在技术内含的自然属性、技术基础的客观性、技术应用后果的不可避免性以及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趋势分析与技术战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战略是关系到组织能否把握机遇,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重点分析了技术进步趋势在技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只有在深入了解技术进步趋势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14.
界定了技术垄断的概念并区分了市场垄断和技术产权。以技术存在形式视角分析了技术垄断的形成和结构,以及技术垄断的外在表现,并研究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技术市场垄断程度的因素。提出了技术的市场垄断程度的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并将市场中技术垄断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分析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市场垄断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技术垄断的周期,并从中得出了技术垄断竞争力的构成,推出产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垄断竞争力内涵。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火炬计划统计报表"的分类,归纳出5个企业外部技术联系渠道,即大学、国内研究机构、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及国外研究机构。以514家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5个外部技术联系渠道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大学的技术对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数的影响显著;来自国内研究机构的技术只对专利申请数具有显著影响;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技术对技术创新绩效无显著作用;来自国外企业的技术对新产品数的影响显著;来自国内企业的技术对技术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司秋利  张涛 《金融评论》2022,14(1):80-98
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模式出发,构建金融结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和广义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的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研发综合效率和转化综合效率存在“双低”现象。从金融结构来看,存在着最佳的金融结构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相匹配,使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大。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互补关系,分别匹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从金融结构分工来看,相对于银行来说,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创业门槛,其创业主体主要为在职科技人员。科技人员在创业决策中有诸多顾虑,包括放弃现有工作的机会成本、技术入股的利益分配模式、创业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等。虽然影响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的因素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个人特质和创业环境。构建了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影响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创业能力、资源获得能力、风险承受力,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营销支持体系、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均与科研人员的创业意愿正相关。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在创业态度上仍偏谨慎。所以,政策上应该支持多种创业形式,消除科研人员的创业顾虑。  相似文献   

19.
技术并购是以获得技术为目的的并购,目标技术的性质影响着企业的预期收益,并间接影响到企业实施并购的积极性。以突破性和外部性为例,阐述目标技术性质与企业技术并购积极性的关系,并利用相关模型,具体分析突破性和外部性综合作用下企业技术并购的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y usage la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present evidence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with which ten major technologies are used in 185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We do so by calculating how many years ago these technologies were used in the U.S. with the same intensity as they are used in the countries in our sample. We denote these time lags as technology usage lags and compare them with lags in real GDP per capita. We find that (i) technology usage lags are large, often comparable to lags in real GDP per capita, (ii) usage lags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lags in per-capita income, and (iii) usage lags are highly correlated across technologies. The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 between the state-of-the-art technologies that we consider and the ones they replace, combined with the usage lags that we document, lead us to infer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usage of technologies might account for a large part of cross-country TFP differentials.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solely reflect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nor thos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as a whole. This research was completed when Emilie Rovito was an economis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We appreciate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of the NSF (Grants # SES-0517910 and SBE-738101) and the C.V. Starr Center for Applied Economic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Mark Bils, Hitesh Makhija, Andres Rodríguez-Clare, Romain Wacziarg, and Matt Wiswall fo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