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前提问题上迥然有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会人"与"经济人"人性的不同假设成为两大范式的分水岭,这涉及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来考虑人性假设问题,提出一个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经济学人性假定,演绎出一个能反映个人与社会现实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促进经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型,中国经济在取得不凡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挑战,经济实践极具中国特色,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或采用单一方法与视角并不足以充分诠释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演进路径与内在逻辑。基于此,中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给予了足够关注,在研究中不仅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并重,而且采用了更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这一研究特征在近年来的学术会议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与《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史学理论方法 史学理论方法仍是2 0 0 3年学界关注的热点,史学理论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为国内史学工作者所认识。《历史研究》编辑部、《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学海》编辑部分别就“新世纪的中国史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理论与历史学家”等议题组织笔谈,多视角探讨史学理论方法研究、史学理论方法与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相互借鉴和融汇、史学理论方法与中国史学的发展等问题(见历史研究1、史学理论研究2、3、学海1)。中国近代史学是在西方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如何看待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经典,是当今史…  相似文献   

5.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回 溯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西方经济学沿着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奠定了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其利用资源稀缺、成本-收益、理性选择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分析范式来解释现实活动中的人,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变成了约定主义的物本经济学后来加入了制度变量和伦理道德的因素,但其研究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距甚远,因而失去了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确立了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核心研究地位.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重视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并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为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准确、全面地实现与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设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假设是主流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选择的基础和分析起点。"经济人"假设方法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经济学方法论,它的发展是与"经济人"的认识相联系的。"经济人"假设的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  相似文献   

8.
对人力资源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丽 《北方经济》2004,(12):36-38
一、人力资源问题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 从西方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到当代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轨迹看,早期西方经济学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研究,甚至有些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晚期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司马迁所作的<货殖列传>与<平准书>,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史学,仍是在19世纪末西方近代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传人中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1]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史学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并成为众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的常设课程.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指导中国经济建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科学属性和市场经济模式的多样性、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优劣三个问题进行了澄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不仅是检验各种经济学理论的试金石,也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有助于驱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迷雾和使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围绕中国经济学社的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聚焦中国经济学社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关联性研究尚较薄弱。本文以中国经济学社1925年提出并被社员躬行践履的四条宗旨为出发点,基于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对该社关于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历程进行全景式剖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学社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演进再到理论建构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层次和演变路径。首先,学社重视编译经济书籍,这既表现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进,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挖掘中,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解析中国现实经济,为中国经济学构建奠定实践基础,并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问题方面呈现出经济学研究中国化与创新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通过精深经济学研究以实现中国经济学之构建。中国经济学社的有益探索可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诸多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总论蓝 鸥  本年度中国经济史研究续有发展。学者们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讨兴致未减 ,回溯上个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另外 ,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经济史理论与方法 经济史理论与方法是近年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吴承明专文阐释经济史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追溯经济史学发展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主义的发展道路 ,并对理性主义作了深刻的反思 ,着重论述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理性化或现代化、历史一元论与中心论、历史的连续性等问题 ;他还对实证主义、经济学理论、结构主义、经济计…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俄罗斯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闭关自守之门的打开,西方、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地传进中国。一些勇于创造的学人,把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国古老历史的研究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梁方仲先生便是把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4):4-6,10
文章按照建构——发展——创新的理论演化思路,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当代化和普适化。文章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构基础是其民族化过程;而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则要求其以"建设性"为基本表征实现其当代化过程;普适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理论演化的发展目标,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与"社会人"--透析经济学两种范式的人性假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春玲 《山东经济》2005,21(2):5-8,39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问题上迥然有异。“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最基本的假设,“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假设。本文从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着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发展和完善经济科学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年度经济史学工作者仍旧保持对史学理论方法问题的浓厚兴趣,对西方史学理论及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作了进一步探讨。值得重视的是,伴随对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转型社会的研究及环境史视阈下的经济史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它成为本年度经济史研究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史学是经济的一部分,作为经济学的经济史与作为历史学的经济史有很大的区别。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作为实证科学的经济学离不开经济史的经验验证;经济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经济学与经济史学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经济史学是科学而不是艺术,作为科学的经济史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进行描述和阐释,而最根本的目的则是对人类经济的未来进行预测。经济史学家的现实任务是努力实现经济史学范式的创新,并融入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为现实经济发展作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炫耀性消费是指主要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真实需求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其深层含义是人与人之间在需求和效用上存在相互影响。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炫耀性消费很早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西方经济学中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的引入,该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炫耀性消费受社会富裕水平的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炫耀性消费大国,解释当代中国的消费现象也需要借鉴西方的炫耀性消费理论。  相似文献   

19.
总论赵轶峰指出,用资本主义发生学障碍思想模式来分析明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一种把明清史当作"变态"来看待的方法,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以"正常"的视点出发,可得出明代中国的趋势是演变成为一种帝制农商社会.[1]王亚民利用托马斯·孟的晚期重商主义考察明清时期的经贸增长,认为明清帝国在客观上不自觉地成为了"贸易差额论"特殊的实践者,其"生产人口与技艺对于财富增加与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理论,在明清江南地区亦得以证实.[2]傅瑞斯认为,"富国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拥有市场的自由,穷国之所以贫弱是因为拥有官僚的专制"的观点并没有真实地解释中、西方在历史演化轨迹中所出现的"大分岔",作者对基于英国或其他发达工业国早期历史上的军国主义财政策略和中国清代以降所采取的悲天悯人的家长式农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强调西方崛起或工业化并非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国家意志、海外贸易和奉行了军事财政体制造成的.[3]王秀丽以英国为参照,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三个方面阐释了明代经济缺乏有效拉动而落后的缘由.[5]李国运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对明代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权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证14-16世纪的中国不可能出现资本市场的历史必然性.[5]余同元分期估算明中后期到清末民初江南传统工业从业人数,认为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的嘉、万年间,此后到清末民初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时期.[6]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理论范畴上分化还是以逻辑链条为依准,理性假设均或明或暗的存在于近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本文以此为线索论述了自经典社会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直到博弈论的理论前设的发展路径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内核假设回归多元范式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