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钰  殷诗絮 《经济学家》2024,(2):101-110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消费结构升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通过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分别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经济结构服务化下,消费结构升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正向作用是“边际效应减弱”的;消费结构升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在行业与企业两个层面具有异质性。为此,应将供给和需求两侧协调配合,一方面采取措施恢复、稳定和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投入,参与创新活动,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强,企业ESG表现逐渐引起国内外各界的重视,并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纳入企业建设并由此构建起ESG优势,能否成为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以及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创新视角探究了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ESG优势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创新产出、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创新质量三个层面释放企业创新效能,进而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ESG优势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据此,要加快推进ESG治理,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规范完善ESG信息披露体制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和1997—2010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不同区域知识资本的创新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资本投入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国内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减弱。结果还发现: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企业知识资本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知识资本的创新产出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建议应根据区域和企业技术水平差异,实施差别化的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以更好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污染密集型产业与能源、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考虑能源环境因素才能正确度量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2004—2008年中国工业部门中19个污染密集型产业,考虑了4种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考虑了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明显大于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规模结构和环境规制程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科学测算与解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直接完整测度区域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本文构造聚合环境广义Luenberger Hicks Moorsteen生产率指标及分解子项,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该指标测算结果的有效性,发现其相对于聚合L指标更具优势。本文根据2003—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测算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动力来源。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呈现分化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技术层面的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增长,在要素层面主要源于期望产出效率增长与非期望产出治理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期望产出效率增长是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本文结论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并购绩效的研究表明并购通常不能创造股东超额收益,但从并购前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看,大部分企业的产出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14年并购案例的研究发现,并购重组能够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通过技术效率、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实现,而规模效率对企业产出效率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部相对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东部地区的持续恶化,是导致中、西部与东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大,许多地区的TFP增长率甚至绝对水平下降,特别是纯技术效率恶化,经济增长日益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TFP增长的波动与GDP的波动高度相关。而TFP增长的长期趋势与资本增长率的长期趋互补,分别与GDP的长期趋势即潜在增长率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2008年以来,许多省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只有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TFP增长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了基于充分灵活的生产函数形式的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SPSCM),对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要素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生产率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行了估计和测算。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研究期内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41%, 显示中国制造业进入集约增长模式。在2002-2003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伴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环节快速扩张,资本产出弹性大幅下降,劳动力产出弹性攀升。企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对生产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自主研发对生产率的影响在时间和行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异质性,但2004年以后出现了趋同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01—2015年我国东部沿海各地区投入和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各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并将其分解,再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5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少数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较低,各地区每年全要素碳生产率不稳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4.2%,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1.2%,全要素碳生产率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城市化水平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呈负相关,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摒弃"从要素投入研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传统思路,强调技术来源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性作用。基于2004—2016年两位码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估计不同技术来源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国外技术引进促进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内技术购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企业自主研发能够促进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技术密集程度低的行业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较强,自主研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工业企业选择性地发挥外部技术引进的优势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比依赖单一技术来源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生产者服务进口贸易促进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并利用理论模型进一步论证了进口的优质生产者服务的种类增加有利于促进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1998—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生产者服务进口贸易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发现运输服务进口比新兴的生产者服务进口更能促进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方公共债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曹婧  毛捷 《经济研究》2022,57(1):107-121
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地方公共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债务增长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个城市的地方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负债率)每提高1%,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约0.06%。区分企业所有制的估计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债务增长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明显异质性,负债率每增加1%,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约0.20%,而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降低约0.07%。以上结果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保持稳健。机制分析显示,地方公共债务规模扩大通过放松融资约束促进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通过提高企业税负、加剧信贷融资约束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和研发设备更新速度,进而阻碍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述发现表明,地方政府应科学调控地方公共债务的总规模和增速,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和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税改前增值税税负越重,政策效应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越大。异质性检验表明,"营改增"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政策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规模效应、提升劳动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研发投入这四条路径来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在上述路径中受益程度更显著。研究结论为减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政府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内生增长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提取8种影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并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三类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信息知识程度和信息创新程度既共同直接影响,也通过内部投入要素间接影响信息资源产业产出增长;内部投入要素和外生性要素分别作用于产出增长.这不仅弥补了以前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不足之处,而且揭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人力资本、专业化和技术溢出等内部因素以及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普惠金融是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使用SFA-Malmquist效率测度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31个省份2007-2017年的普惠金融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研发投入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 发现: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研发创新融资约束、释放创新活力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发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这一分解因子上.进一步研究表明,该中介效应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中国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分散化生产对参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省际工业行业数据,分析国际分散化生产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分散化生产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性的差异。在东部和中部,国际分散化生产促进了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在西部,国际分散化生产却有负效应;人力资本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的生产率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及TFP变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洁云  江可申  李雪冬 《技术经济》2011,30(11):23-28,72
利用1997—2007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发投入数据以及1999—2009年研发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29个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11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均技术效率只有0.4;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省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水平相当;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7,(10):21-36
本文就知识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文中把国内知识资本分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创新设施资本和技术资本以及国外知识资本分为进口和FDI溢出知识资本,以130个经济体1981—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依据系统聚类法将130个经济体划分为创新领导型、创新追赶型和创新缓慢型三类俱乐部样本,运用宏观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内知识资本和国外知识资本的溢出都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同知识资本要素对不同创新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研发资本、技术资本和FDI渠道对创新领导俱乐部的促进作用大于创新追赶和创新缓慢俱乐部;人力资本和进口渠道对创新追赶俱乐部的促进作用大于创新领导和创新缓慢俱乐部;创新设施资本和技术差距对创新缓慢俱乐部的促进作用大于创新领导和创新追赶俱乐部。我国正处在创新追赶型国家向创新领导型国家转变的重要阶段,创新政策的重点应促进国内外各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知识资本投入产出能力,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5-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与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相比,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高出16.5%左右,显著低于66.0%的OLS估计结果;在增加了更多的匹配变量之后,分年份、分行业、分所有制、分地区的检验结果也都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进一步运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GPS)分析了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只有适度的研发投入强度(处于1%-7%之间)才能对企业TFP产生最大的促进作用,投入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弱化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