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还能为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建议。通过对近10年国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分析,发现预测旅游者未来旅游决策和旅游意向是当前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中应用的主要方向。其研究方法先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建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样本数据,然后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数学方法来验证模型,从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探索游客在目的地的交通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把握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地合理性规划与路线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扬州市"两园"片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途径获取数据资料,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旅游者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特征,并剖析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者日常运动的偏好会影响其旅游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特征。(2)旅游者的旅游资源类型偏好会影响其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特征。(3)各变量对旅游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特征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按影响程度划分依次为天气状况、游览范围、交通状况等。  相似文献   

3.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三维依据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舒 《商业研究》2003,(5):137-139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决定应该以城市旅游空间、旅游者行为、旅游业行为三维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依据。其基本研究框架是:城市旅游空间的尺度、层次和形态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旅游者的行为类型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市场方向;而旅游业行为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模式中产品开发的重点。城市旅游发展没有固定模式。  相似文献   

4.
牛海燕 《商》2013,(9):288-289
随着近年来旅游者数量、规模的急速增长,在各个景点景区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日益增多。本文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入手,全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并就如何引导和管理旅游者行为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屯溪老街为例,从旅游者的属性变量和旅游行为变量的视角,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虚拟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游客满意度的差异性。研究认为,在旅游者属性变量方面,老街游客满意度评价差异性不显著;在旅游行为变量方面,旅游者的同伴性质、游览时间和购物花费的不同因子水平上旅游者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显著。团体旅游者满意度最高,并且随着旅游时间的延长和旅游花费的增加,游客满意度有所增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于屯溪老街的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从惯常环境到非惯常环境的过程,在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具有匿名化,道德约束松弛等特有特征,其绿色消费行为较传统情境下产生了较大差别。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在非惯常环境下,主观规范变量和态度变量对目标绿色消费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但感知行为控制却对其影响甚微;同时环境的异质化也带来了意愿与行为间的鸿沟。在吸收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建立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绿色消费意愿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7.
陈玲玲 《江苏商论》2012,(1):27-29,32
本文以南京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详细研究了南京市国内旅游者的消费结构与行为特征,以期为南京市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一些建议。研究发现南京市国内旅游者消费结构不合理,基本旅游消费过高,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消费过低;南京市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应注重多元化发展与创新;南京的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但已经成为旅游者具有多次重游行为的旅游目的地,这为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其主体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行为研究显得尤为至关重要。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生态旅游者的态度与行为在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即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市场细分,增加景区内环境标识牌,为游客提供实践机会,保持景区的"原始性",培养潜在的生态旅游者,等等。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参与是旅游者重要需求,通过参与达到正面的情感体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旅游者忠诚是旅游地重要目标,因此对旅游者参与及相关变量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旅游者参与对旅游者忠诚影响的整合模型,并提出若干研究假设。通过对武夷山观光旅游者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实证了旅游者参与、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旅游者满意等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者参与对服务质量、正面消费情感、旅游者满意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负面消费情感具有显著直接负向影响,并通过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旅游者满意三个中介变量对旅游者忠诚产生间接影响;服务质量通过旅游者满意对旅游者忠诚产生产生间接影响;消费情感对旅游者忠诚既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旅游者满意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旅游者满意是旅游者忠诚的直接前因变量。最后指出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岚  李晏墅  侯国林 《商业研究》2011,(12):169-174
本文通过查阅国外近20年来关于旅游者重游决策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分析旅游者重游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评价是影响旅游者重游的主导因素的讨论,分别从旅游经历、感知价值、感知形象以及满意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叙,概括了具有市场营销与管理应用价值的结构模型,延伸了质量———满意度———行为倾向的基本范式的理论内涵。最后,结合国内旅游者重游行为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对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和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指出了旅游者的低碳旅游行为特征,并提出了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改进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郴州市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波  徐飞雄 《商业研究》2006,(17):176-179
利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郴州市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国内旅游者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者动机和行为。研究郴州市国内旅游者特征及行为,可为郴州开发旅游产品,规划旅游设施,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心理学的调节点理论,通过引入潜在旅游者个性特质因子"调节点特质"作为自变量,引入情感因子"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为中间变量,构建"潜在旅游者调节点特质-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对冲动性旅游行为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潜在旅游者促进调节点特质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较高,而防御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没有相关性;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在冲动性旅游中充当着重要的情感中介作用,即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越高,越能引起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意愿是最终影响冲动性旅游行为的因素,即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感知价值并不能直接引起冲动性旅游行为。上述结论对于旅游企业通过外界刺激激发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提高其"个人冲动性指数",开发"冲动性旅游市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旅游者重游行为的驱动因素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以464篇博客游记为研究资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发现驱动旅游者重游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六大类,分别是:心理需求、人际交往、私人事务、吸引物、公务活动和随机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5,(11)
近年来,中国旅游者在国内和国外旅游中的诸多不文明现象引发持续热议,本文从分析我国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入手,指出旅游者的旅游道德认知是其旅游行为决策是否文明的关键,试图回答"在旅游活动中什么样的旅游者是道德的旅行者"这样一个旅游者德性伦理问题,进而为提升旅游者的旅游道德认知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景区作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的重要载体,其经营状况能够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旅游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导致景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改变了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导致不同景区受到不同影响,并且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趋向。对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对考查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影响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结合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特征及我国景区面临的实际情况,得出我国景区状况总体上较为乐观,局部结构上显示出新态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需求是旅游者选择出游的根本推动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本文通过一些相关资料,对河南旅游者近几年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变化规律,得出行为选择背后的心理需求变化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促销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安市不同家庭类型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借助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信息来源、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和频率、目的地选择、旅游项目选择,以及限制不同家庭结构旅游者出游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了单身、夫妻二人、核心和延续等四种家庭结构的旅游者旅游决策行为特征及规律。分析得出,家人结伴游已成为城市居民普遍选择的出游方式,而在家庭旅游决策制定中,不同类型家庭的决策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世界是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时空框架。旅游者在这个世界中的作为,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愉悦(谢彦君,2004)。人们为追求精神上的某个中心,逃脱了日常生活的主流,在旅游中表现出违背常理的行为即反常态行为。相对于日常生活,旅游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变化,旅游者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日常生活中的期待和约束,旅游者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不受道德接受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一种短途旅游,是城市居民休闲的重要选择,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原有的旅游者决策过程中,划分了出游前准备这一阶段,并将这一阶段的旅游者行为定义为出游前准备行为。以北京乡村旅游者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基于风险偏好、卷入度、旅游经验与乡村旅游者出游前准备行为建立了条件过程模型。研究表明,卷入度在风险偏好与乡村旅游者出游前准备行为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而旅游经验在该中介模型中并不存在调节效应。为了提升乡村旅游者的体验及减少产品面临的风险,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需要了解风险偏好的作用路径,采取针对性的经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