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呈上升趋势,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越南作为中国南部的重要邻国和东盟的重要成员,是中国走向东盟市场的重要桥梁。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交流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文章结合中越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越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我国与越南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东盟近20年来的大量贸易资料进行分析,证实了它们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与东盟的地缘优势和日渐频繁的贸易往来、双方日益提高的人均GDP是中国与东盟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因素;而我国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却制约了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3.
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这里运用2000—2005年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找出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人均GDP、空间距离和区域贸易安排都对中国与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造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90%产品开始实行零关税。双边货物贸易总量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39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 568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作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软实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随着中国—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协议》的生效,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分析自由贸易区内东盟十国以及中国的服务贸易现状以及竞争力,由此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更好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惠宇 《当代经济》2017,(36):12-15
本文利用中国与日本第进出口贸易数据,分别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以及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对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动因进行分析,得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通过EVIEWS7.2最小二乘法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均GDP的提高会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从促及和制约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市场的规模经济和中日两国较近的地理位置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日本消极的对华政策,中国落后的产业结构以及落后的生产模式阻碍了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优势产业,扶持弱势产业,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企业在生产技术差异化的产品的同时要为产品带来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才能在产业内贸易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已不再是发达国家之间发展形式的专利,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更加重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首先简单回顾了产业内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而联系云南省与东盟成员经济体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解释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际因素,进一步分析了云南省与东盟成员经济体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提出相关解决政策,以促进云南省地区与东盟成员经济体间产业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美国对中国、新加坡制造业直接投资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美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首先,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中,基于HS分类的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类商品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而且在此类商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类别商品的贸易几乎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在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类别的商品中,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商品是中间产品.其次,美国对中国、新加坡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电子产品行业.由于美国在该行业的公司内贸易比率很高,而且在中国和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形式,因此,美国直接投资是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状况,并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快速发展;而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中美两国人均GDP差异、行业开放程度则较强地促进了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中国应侧重提升中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双轮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贸易主要是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这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于是,便出现了许多新贸易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当前,中国已与东盟10国达成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国搞好与盟各国的经贸关系。其中,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经贸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双边的产业内贸易关系。因此,探讨中国与新加坡间的产业内贸易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亚洲地区6个经济体的区域内贸易密集度与产出波动的相关性进行测度,度量区域内贸易对各经济体经济波动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六个经济体的估计结果是都是显著的,中国和菲律宾的参数估计值为负,表明区域贸易密度对当期经济波动具有反向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样本内的大部分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对各国的产出波动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计算两个阶段各经济体GDP双边相关系数,我们发现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区域贸易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基于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我国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是:实行服务产业的逐步有序开放,减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实施局部规模经济战略,优化产业内贸易发展结构;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内贸易技术层次。  相似文献   

12.
产品内贸易对亚太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基于2000年~2010年亚太地区十五个主要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产品内贸易强度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相互依赖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双边经济结构相似度越高,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越强,而金融一体化则会弱化协同性。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是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对于各国保障其经济的稳定发展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Eviews和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中国GDP以及贸易伙伴的GDP与双边的贸易额呈正向变动关系,说明GDP的提高会促进贸易额的提高.中国的单位货物周转费用ALC与中国及其贸易伙伴之间的空间距离D与双边的贸易额呈反向变动关系,这说明物流成本的提高会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相似文献   

14.
聂聆  薛元 《经济问题探索》2012,(10):112-118
本文运用RCA指数、TC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分工模式,结果表明中国除了表演艺术和视听商品外的多数创意商品国际竞争力比东盟国家强。中国和东盟的创意商品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比较小,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新媒体、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知识含量和创意含量较高的产品。中国和马来西亚产业间分工程度最高,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中泰和中马产业间分工程度上升,互补性增强,而中新产业内分工程度上升,竞争性增强。因此,应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以互补性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学君  龚梦 《经济地理》2011,(7):1185-1189
本文首先运用Grubel-Lloyd计量法和GHM分解法对1997—2008年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及垂直型和水平型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别加以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从国家层面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贸易伙伴的贸易开放度是影响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国家层面因素;区域优惠贸易安排、地理距离、市场规模因素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吴沙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49-251
2010年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立。分析CAFTA建立后对于贸易、投资、经济水平、规模经济等一系列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由此阐述CAFTA对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文化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还略显不足.本文在分析了中国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以1992-2009年中国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文化贸易数据为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及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象国GDP、文化距离、贸易条件、科技应用水平、共同语言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有正向的影响,而地理距离、共同贸易区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有负向的影响,而中国GDP、中国及对象国的人均GDP对文化商品贸易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内贸易G-L指数,实证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与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结构特征及趋势,进而提出了发展中国与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77-180
选取东盟内外共23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引力模型,引入CAFTA虚拟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分析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显示,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间贸易流量的解释有效,CAFTA的成立促进了中国从东盟各国的进口贸易,反之,对中国想东盟的出口则没有显著地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产生了较强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广东经济》2010,(1):51-51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中国与东盟双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成为重头戏,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互惠互利的重要合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