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云南省是我国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探究其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利于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根据协调度水平划分等级,最终确定云南省协调发展水平。[结果](1)2007—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呈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值呈波浪式曲线;2007—2011年资源污染治理水平综合评价值急剧下降,2011—2016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2007—2016年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的阶段。(3)2007—2009年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低度协调耦合, 2010—2012年两者处于中度协调耦合, 2013后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结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向良好态势转变,目前处于高度协调耦合。虽然耦合协调度较好,但耦合度较低,因此,应该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融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2003~2018年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两者的融合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中级协调的各个阶段,整体协调发展程度呈现良好的态势,但目前刚进入中级协调程度。今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旅融合的发展力度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谈飞  史玉莹 《水利经济》2019,37(3):8-12
在构建江苏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TOPSIS法、秩和比法(RSR)分别对江苏省2002—2017年的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档,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发现,在该时间段内:江苏省水资源环境水平波动上升,而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江苏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耦合协调度由极度失调逐步转型升级为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了解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方法]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通过区域协调理论中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以重庆市农业发展8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当前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总体处在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相较而言比较滞后;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表现出突出地域差异,其中双桥区协调发展度最高,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石柱县、城口县、酉阳县协调发展度较低,还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除城口县外,研究对象中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度均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结论]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且资源环境保护相对滞后,重庆市应提高对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视,积极推进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徐县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展优势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两者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法了解清徐县优势农业葡萄及葡萄文化旅游业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及研究成果,结合实证分析法通过协调发展度函数构建模型对清徐优势农业协调旅游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清徐县优势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评价指数从2004年的0.118 6上升到2016年的0.985 8,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协调度13年间,2004~2008年介于0.221 5~0.490 5之间,处于失调发展阶段,2009年为过渡阶段,协调度为0.524 3,2010~2015年协调度介于0.626 7~0.685 8之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2016年协调度为0.701 7,发展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收入的增加。[结论]推动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清徐县需加大散户经营管理力度,切实有效地解决散户存在的实际问题,夯实优势农业的基础,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文章分别构建能充分反映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来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方法]选取2008—2016年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耦合模型,评价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及其综合发展水平,最终探究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2008—2016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程度变化的态势。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的耦合度从2008—2016年,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轻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失调,协调作用由弱到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结论]该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积极打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也要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优势资源的开发,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度向更高的等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研究,了解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况,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方法]文章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真实情景期(2003~2015年)、仿真情景期(2016~202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测评。[结果](1)2003~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5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武威市从强赤字承载波动上升为弱赤字承载。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从强赤字承载过渡到临界承载状态。(2)2016~2025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武威和张掖从临界承载逐步上升为盈余可承载,金昌和酒泉由临界承载逐渐演变为基本可承载,而嘉峪关的综合水平虽然一直处于强赤字承载,但对应的关联度已经从2016年的-0.073下降为2025年的-0.259。[结论]农业用水量比重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成为制约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法、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及经济、社会、生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2007—2017年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增幅表现为社会经济生态的总体态势;研究期间3个系统的发展始终保持在[0.800,1.000]的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0.554~0.779波动,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协调质量总体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迈进;各地区3个系统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短板类型总体沿着"社会滞后—经济滞后—生态滞后"的轨迹演变。[结论]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多数省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完善宁夏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并推进两大系统协调发展,在已有研究成果及民族地区实际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4年基础数据并应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指数、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等模型分析了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均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始终优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耦合度C呈现波动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耦合度值分别为0.49493、0.47909、0.48204、0.47009;耦合协调度由0.24485上升到0.50704,上升趋势明显。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分为两种类型,2000-2013年总体处于失调阶段,其中包含中度失调、低度失调、濒临失调三个阶段;2014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才步入勉强协调阶段,但距离高度协调甚至极度协调仍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匹配程度偏低,要实现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度山地民族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性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持续上升,协调发展类型从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优化,三者呈现融合的趋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持续存在,2006年以后出现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山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失调衰退、协调过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度持续偏低是协调发展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各省区协调发展水平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武汉与长沙,协调发展度低值点由基期的益阳、娄底等城市转变为末期的宜昌、咸宁、鹰潭等地。2006~2012年Moran's I值均为负,协调发展度集聚特征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状态转变,2014年Moran's I值正,协调发展度呈相似属性集聚状态。[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特征呈现由相异属性集聚向相似属性集聚状态转化,协调聚集区空间格局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的定量测度,明确其系统协调程度及协调发展程度。[方法]通过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甘肃省PESREn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结果](1)甘肃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人口、资源综合发展指数缓慢上升,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系统;(2)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2005年为0.026 6, 2009年达到最高值0.649 0,到2015年再次下降至0.375 9;(3)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从2005年的0.090 1调整至2015年的0.528 1。[结论]在甘肃省发展过程中,环境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短板;从整体趋势上看,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在波动中略有优化,已从严重失调调整至轻度失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持续优化, 2015年达到勉强协调;认为甘肃省应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各系统的深度协调发展;构建和完善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推进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析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法]以贵州省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都匀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两个系统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 2009—2016年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类型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变为土地利用滞后型。[结论]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协调发展度水平仍旧较低,且土地利用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都匀市今后发展,建议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对建设用地挖潜的力度,同时注重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选取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七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关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设定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构建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长江流域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2012年之前基本处于失调状态,2012—2014年从低级向中级协调发展过渡,2014年之后除长江下游城市仍处于良好、中级协调之间,其余城市均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武汉与长沙,协调发展度低值点由基期的益阳、娄底等城市转变为末期的宜昌、咸宁、鹰潭等地.2006~2012年Moran′s I值均为负,协调发展度集聚特征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状态转变, 2014年Moran′s I值正,协调发展度呈相似属性集聚状态.[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特征呈现由相异属性集聚向相似属性集聚状态转化,协调聚集区空间格局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体系并研判两者是否协调及协调状态对河南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至关重要。[方法]文章基于2006—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HP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定量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成效显著。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 2006—2016年,农业现代化指数由0.215 4提升到0.781 6。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为中度耦合,处于拮抗阶段,这说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5个阶段,两者的协调水平还较低。[结论]河南省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提升农业供给能力,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异质性,厘清农业绿色发展关键路径,对促进该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法解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1)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其中产出效益变化显著;(2)对比2005和2019年,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具有典型区域差异性:2005年京晋和内蒙古资源节约表现显著,津冀辽鲁环境友好表现显著;而2019年京产出效益表现显著,津鲁辽冀环境友好表现显著,晋和内蒙古资源节约表现显著。(3) 2005—2019年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处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逐渐降低。[结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层面是推进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联系,发挥京津城市辐射效应,缩小区域之间差异,促进环渤海地区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系统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青岛市城郊4区3市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布局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1)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度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可持续生计水平呈现波动增长。(2)从时空分异特征来看,2010年各区市多呈失调状态,2015年以中级协调为主,2019年黄岛区实现优质协调,其他区市达到良好协调状态。(3)单一影响因子分析显示人口密度对2010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乡村旅游景点密度对2015年、2019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4)因子交互影响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各地区应着力于发挥乡村旅游资源要素集聚的推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聚焦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对土地利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