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18项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SPSS13对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地区间的东西差异,地区内的南北差异和省域上的民族区与直辖市的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原因并提出缩小农村经济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和东北部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趋同,但收敛速度不同步.  相似文献   

3.
当前有关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利用TOPSIS方法,选取GDP、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10项综合经济指标,测度了中国31个省市在1997-2007年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表现为省际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地带间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式存在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态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对各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差别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立足于这一不争的事实,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区域联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措施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7.
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形态属性,从信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及不同形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域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峰分布呈现明显的右移趋势,且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空间关联和局域集聚特征。(3)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经济地理》2011,31(10):1585-1591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韩竺蔓 《经济论坛》2023,(11):32-43
中国各区域的居民能源消费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分析中国区域居民能源消费不平等问题,并探索其驱动因素对于中国政府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区域能源洛伦兹曲线和区域能源基尼系数测度中国区域居民能源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在考虑不同区域气候差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区域居民能源消费不平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居民能源消费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区域温度差异。剔除区域温度差异以后,中国区域能源消费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且原来的北高南低的特征也不再存在,居民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区域协同分布,这表明中国居民能源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依然较大,还没有达到饱和水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然会保持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局部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就全国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差异格局很是明显。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分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由2013年河北省数据资料,通过选取10项统计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北省11个地市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将河北省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根据SPSS软件结果,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利于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经济策略,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提出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交通、信息通讯、给水能源、文化卫生、环境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地级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试图揭示河南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在全省区域内整体上呈现出北部区域要高于南部区域的空间格局,这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格局反映了全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证实了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成份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选取若干反映经济水平的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如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等。但人为地选择、确定指标难免存在片面性,或把某些有一定相关程度的指标同时引入,从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所考虑的众多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变成某些相互独立、为数较少的综合指标——主成份,以这些综合指标作为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新的数值依据,数值大小的顺序排列即代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元回归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各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不均,中部省份强于南北两翼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空间分异受多重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分布与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相对一致。建议各省份依据自身地域优势及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综合测度中国各省区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1990年以来其特征和变化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有一定的耦合性,但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性公共服务总体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小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总体上偏大且近期呈逐步扩大态势;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变化过程受区域经济差异、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和社会性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结合,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目标指标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各地区发展水平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先构选建用以评价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继而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对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级行政区划单元内的290个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差异予以一系列相关计算,求出各县市经济发展差异得分及类型划分数值区间,将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分为5种类型并相应地做出评价,主要结论为:1、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较大,不同省份均存在强、弱县市;2、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发达省份也有为数较多的不发达县(市),而欠发达省份则又有一些发达的县(市),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梯度差总格局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产权保护理论,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非正式约束三个维度构建产权保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中国产权保护的典型事实特征、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国产权政治保护和非正式保护相互补充相互交融,充分发挥了产权保护效果,并且中国产权保护逐渐向以法律保护为主转变。未来中国产权保护趋势整体向好,但需要密切关注产权保护的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区域间差异是产权保护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产权保护水平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和“低-低”空间集聚特征,产权保护制度的变迁存在路径依赖。因此,积极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是中国未来产权保护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并且产权保护制度的设置和优化需要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配。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10)
金融作为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存在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水平差异可以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讨论成为当下的热点。文章针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