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鉴于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企业层次环境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在需求角度,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是企业环境利益的重要相关者;在供给角度,企业管理层可能在披露成本及行为合法化、竞争策略影响等因素之间进行权衡.由此需要增加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相似文献   

2.
刘淑花 《经济师》2010,(2):141-14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更加关注,社会要求企业越来越多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文章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企业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求的不同,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应该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带来了会计领域的变革--环境会计的产生.企业的各利益关系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讨论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求及适当的政府信息管制.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由一系列与之有利害关系的利益相关者所结成的合约体.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合约中的契约权利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趋向也不同.因此,以满足"共同需要"为目标的传统"通用型财务报告"模式就难以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差异性需求满足,这无疑会局限现代会计决策相关性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应建立以同一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生成依据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财务报告,即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为此应在统一的基本准则基准上制订各主要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具体准则,以实现在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与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协同.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崇学 《生产力研究》2004,(12):204-205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管理当局、政府、债权人、职工、供应商、顾客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由于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因而对公司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技术规范,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各利益相关者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各利益相关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施加影响,以实现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特点,并对影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进行了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系统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并为其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渠道等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向志平  王婧 《时代经贸》2012,(20):193-193
企业中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管理者、政府、债权人、企业员工,还有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其他社团体。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受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产生的影响不一样。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Shapley值法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其有不同的利益要求。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都站在自身利益需求的角度上,不同的利益要求间往往存在着一定冲突。有研究者曾用合作博弈中的讨价还价模型讨论了两个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所有权比例争取时的子博弈精炼均衡,但当有多种利益相关者同时存在时,该模型无法发挥作用。本文提出基于Shapley值的企业利益分配方法,既克服了讨价还价模型的不足,又能避免利益平均分配,使得企业的利益分配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更加合理,减少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战略计划是企业责任的驱动力量。正式的战略计划完整地评估外部和内部的环境,权衡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战略计划下的CR机制也是防范战略风险的手段,管理者具有适当的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从战略意义上去理解和回应企业责任的要求。此外,不同类型下的公司文化对利益相关者展示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不一,对企业责任的倾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价值,财务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利益相关者局限于企业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和政府等,进而分析了企业相关者利益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保护环境的热潮的掀起,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在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开始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我国当前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许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为此,针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研究——基于信号传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会计技术条件和制度背景下,环境会计信息反映的事项仍然很难准确计量和货币化。在缺乏统一规范和监管的情况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更注重于作为一种姿态来影响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人对企业的认知。因此,用信号传递模型来分析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恰当的。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环境会计信号传递模型,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并据此得出政府制定有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波特假说”有效性一直是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话题,然而现有文献对于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讨论较少,也缺乏对其作用情景因素的关注。基于2011—2019年730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我国上市企业在市场化进程影响下,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公众关注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公众关注度在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公众关注度和市场化进程交互项结果表明,企业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时,公众关注度对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更显著。结论不仅丰富了“波特假说”相关研究,还为我国企业提高信息共享意识以及政府优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4.
企业环境管理一直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热点,诸多学者对引起企业环境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对这一转换过程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文章参考了哈尔默(Halme)对典型案例企业环境管理的研究,并在网络获取更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自组织方法论视角,深入探究案例企业环境管理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换的具体过程,并对其组织转换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提出了积极推进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转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如何激励企业采取合理的环境行为来认知和承担自身造成的"负外部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等方面的压力时采取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识别影响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制订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政府可以解决公司治理变迁中的市场不足与失灵,并在推动公司治理变迁方面存在诸多优势。基于自身综合效用的考虑,政府会决定是否对公司治理变迁进行介入。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建立公司治理变迁的法制基础和拓展公司治理的选择空间等方式介入公司治理的变迁。然而,由于政府的双重身份与"掠夺之手",造成了政府行为的"本质两难"。因此,政府介入公司治理变迁应该有个限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2009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社会贡献值的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该自愿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值是否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经验证据表明:规模较大,盈利水平较高,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社会贡献值;投资者能够积极地看待公司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贡献,该贡献值与股价显著正相关;当公司的盈利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时,投资者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贡献值的关注程度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legitimacy theor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using 111 listed companies among China’s typically high pollution-emitting listed corporations, research into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o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s undertak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we analys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holdings and types of enterpri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the proportion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holdings has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o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which possibly arises because both types of enterprise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instigate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The conclusions may help enterprise decision-makers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formulating scientific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clean production in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s in corporate security markets confront central banks with choices that are traditionally perceived to be the prerogative of government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central bankers legitimise corporate security purchas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and the Swiss National Bank (SNB). As we show, central bankers downplay the novelty of corporate security purchases by relying on familiar pre-crisis justifications of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Citing an ideal of ‘market neutrality’, central banks present corporate security purchases as pursuing a narrow objective of price stability and obfuscate their distributive consequences. In this way, central bankers depoliticise corporate security purchases: they reduce the potential for choice, collective agency, and deliberation concerning both the pursuit of corporate security purchases and the choices made in implementing these policies. We also describe the undesirable democrat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these practices, which we propose to address through enhanced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