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海外并购如何防范财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不断飙升。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增强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国外许多企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急于到海外去抄底,从而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来了,企业怎么办?减成本,减开支、减生产、减人员……也有的企业反其道行之,进行“海外抄底”,扩大生产,提高国际化水平,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本期“商贸观察”栏目编辑一组“海外抄底”专题,分析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得与失,希望能够帮助试图走出去的浙江企业,树立起更为合理的并购思路和心态。  相似文献   

3.
当前金融风暴肆虐,海外资产价格狂跌,一些对中国企业来说数十年可望而不可及的品牌已经成了落难公主,摆在中国老总面前任凭挑拣,资金雄厚的国内企业颇有海外抄底的冲动。但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多次抄底反被深套,这些看似百年一遇的机会为何成为好多企业投资的滑铁卢,有的公司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是值得所有打算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中国投资者要深思的问题。如何利用手中的现金挑选到中意的国际"落难品牌",达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对"落难品牌"的挑选或许能为中国企业老总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一弛 《经济纵横》2010,(Z1):60-63
近年来,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全球化的案例逐年递增,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声浪更高。然而研究发现,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张一弛教授认为,并购动机、整合策略和人力资源框架之间要相互适应、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百年一遇,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点是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员工得另找出路。同时,很多企业调整进人计划,主要是缩减进人数甚至不进新人,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出现了重要变化,很多地方供过于求。于是学术界出现了关于“人才抄底”的讨论,我国有些地方更是由政府出面,组织有关企业赴海外招聘高端人才,并把此视为化危为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经贸实践》2010,(1):36-36
海正重点引进危机前难以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研究型人才,抄底海外人才,优化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结构。  相似文献   

7.
尽管富士康和顺风光电已高调抄底光伏,但是从我国光伏产业生存发展环境总体上判断,光伏抄底恐为时尚早,抄底企业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8.
近来,到海外收购的叫声喧嚣尘上,似乎真到了抄底的重要时间关口,似乎可以放手到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把所有想要的企业或品牌收归旗下,当起跨国公司的老板。诸如四川的腾中重工要买美国的悍马,浙江商人购法国品牌皮尔·卡丹等等。这真让世界在改革开放30年后对我们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9.
“人才抄底”策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战略。所谓“人才抄底”是指冈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企业破产而造成的人才非正常流动,很多公司便在这个时期大量招募业内平时很难招揽到的高级人才,这便是“人才抄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8,(1)
由于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购买力和收入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导致中国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实体经济与制造业遭遇到了较为严重的打压。为了消化企业的过剩产能、尽可能的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及趁着海外企业估值较低时期进行抄底,中国企业掀起了新的一波并购浪潮。而在并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化、管理、薪酬等方面的水土不服现象,造成跨国并购案中一部分被并购企业运营效果不佳的状况,为深入分析并找到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对中外企业在跨国公司并购案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部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并试图为中国企业找到更适合自身的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新途径──加拿大证券市场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吴祖尧以往我国企业海外上市主要是在香港股市上市,这不利于拓宽资金来源,有必要积极发展在世界其它资本市场的上市。加拿大证券市场作为世界著名市场之一,证券流动性很高,世界各地的企业都有可能前往筹...  相似文献   

12.
刘鹏 《资本市场》2004,(12):36-38
<正>2004年,中国本土企业再次掀起海外上市潮。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在香港地区上市的公司有100多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有30 多家;在美国上市的有60多家。全球关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中国无疑是最抢眼的目标,“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像一个磁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的海外企业目前有二万多家,资产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一部分企业是通过海外跨国并购形成的。本篇文章要讨论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一种——战略规划型并购。  相似文献   

14.
程超 《经贸实践》2012,(8):57-57
受欧美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浙江的外贸企业对今年外贸形势并不乐观,传统的在家等订单、出门参展会的方式明显已经不够用了,不少外贸企业主动选择在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为客户提供“零距离”的服务。与此同时,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美国家,近期也纷纷加大了对中国的招商引资力度,双方一拍即合。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大企业“海外抄底”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波出海的主角是以浙江为代表的广大中小外贸企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方式选择与市场进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方式选择与市场进入夏善晨海外目标市场的环境分析当企业确立其海外事业拓展的基本方向与原则时,研究国外市场环境十分重要。要熟悉海外市场环境,进而分析进入海外市场的可能性。1.经济环境经济制度当代国际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各种经济成份彼此渗...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企业从“制造商”向“投资家”的转变,建立海外研发机构进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创新成果,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升级道路。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充分认识到后发国家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的动机和组织管理特征有别于发达国家企业,但遗憾的是针对后发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详细分析还没有系统展开,研究结论比较分散。以此为切入点,对比式地梳理国外企业和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设立动机、进入模式、战略定位和组织形式等若干海外研发组织与管理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的潜在研究方向。结论有利于弥补已有海外技术投资领域对新兴市场企业关注不足的缺陷,可为未来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的实证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企业海外上市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红梅  张雷 《经济论坛》2004,(2):100-101
在国内主板市场遥不可及,二板市场遥望无期的大背景下,海外资本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竞相逐鹿的对象,众多求“金”若渴的本土企业前赴后继,走出国门,用中国企业特有的上市激情演绎着海外上市的峥嵘岁月,2003年更被誉称为“海外上市年”。  相似文献   

18.
刘彩云 《时代经贸》2014,(6):161-162
一、引言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此起彼伏的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浪潮,引起世界的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2年,每年的跨国并购的交易数已经从1174笔上升到10145笔,每年的跨国并购的交易数已经从1174笔上升到10145笔,交易总金额也从1987年的973.11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6371.07亿美元。随着并购的浪潮,国内能源企业的为了拓展生存空间,降低成本,并购海外优质资源成为其发展的捷径。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认为,走国际化路径有利于破解能源企业在国内市场成长性的瓶颈。为此,华能集团从2003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以此,总结分析华能集团的海外并购效应,为我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邓欢英 《时代经贸》2006,4(7):29-31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企业逐渐融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在这种趋势下,伴随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上进行并购,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来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入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夏芸  叶秋彤  王珊珊 《技术经济》2020,39(8):10-20,34
摘要: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7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海外技术并购动机-海外技术并购行为-海外技术并购绩效”为研究框架,运用PSM-DID模型探究海外技术并购、技术知识相似与创新绩效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① 收购方的创新能力对企业做出海外技术并购决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② 技术知识相似程度对企业做出海外技术并购决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③ 海外技术并购对收购方的创新有正向显著的影响。④ 并购双方的技术知识相似程度越高,海外技术并购对收购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大。本文对收购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长远的发展决策,降低海外技术并购后技术整合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