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康德美学思想的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运用先验方法批判主体的审美能力,将美学研究对象从客体的美转向主体的审美能力,改变整个美学研究的方向,高扬了理性。二是通过将人作为最终目的,打破了美学研究在中世纪时形成的以神作为最终目的思维教条,高扬了人性。  相似文献   

2.
犍陀罗艺术首创的佛陀形象,希腊罗马艺术特色鲜明,包含印度、希腊罗马、伊朗及中亚三大系统题材,昭显出多种神灵信仰如希腊神、波斯神、印度神信仰及最主要的佛陀信仰.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其实质在于希腊罗马艺术与佛教信仰的结合,目的在于帮助佛教的推广,故而其起源的时间当为贵霜王朝时期,地点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犍陀罗地区.  相似文献   

3.
周膺 《杭州研究》2009,(3):136-144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思想有“阿卡狄亚式态度”的田园式浪漫主义和帝国式生态学思想两大传统,生态美学发源于前者。生态城市美学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提出的历史性学术命题,体现人类对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古典认识论美学向后现代存在论美学转型的现实紧迫性与理论完备性的需要。在当代生态审美困境中,生态城市美学实际上成为生态美学的核心。生态城市美学要求人类在城市关系中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的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审美的日常化已经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该文从当下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心理,及美学理念的历史性转变三个方面来分析审美活动的时代转型,探寻美学研究日常化转向的根由。  相似文献   

5.
郭玲玲 《魅力中国》2014,(23):118-118
“和”即和谐。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样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与秩序。在西方,“和谐”一词源于希腊,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即是和谐”,在美学中为联系、匀称。其本意不是相同因素的相加,而是相互差异相互对立的种种矛盾因素协调运作,融合为一个新范畴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林玲 《改革与战略》2002,(11):61-64
在中国文化中,受原始思维的深层制约,任何时空都被视作生命的时空、思想的时空和观念的时空,也就是说,时空被高度地主观化、生命化了.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时空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意境,也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生命性的时空构成,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和人的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对象的基本范畴之一,具有美之本体的意义.意境以象为基础,却又超越了象,是包括象以及象周围的虚空的一个领域.因而,同象比较它具有更大的虚幻性、主体性、精神性和无限性.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源于佛学,出现于中唐,盛行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是中唐以后审美和文艺创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境往往作境界、意境等概念的省称,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论著中使用最多.  相似文献   

7.
王巧平 《魅力中国》2013,(13):88-8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关于它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因而,意境也是我国传统古典戏曲独具民族特色的一个基本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古典戏曲理论区别于西方戏剧理论的重要标志,与以西方戏剧为正宗的重冲突的戏剧观念有很大不同。意境作为戏曲赏评的综合标准和最高要求,居于戏曲赏评的核心地位。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案头之作,而且是搬演之曲。中国传统戏曲的意境美,不仅散发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更是展露在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表演当中。  相似文献   

8.
徐昕  仁清邓珠 《魅力中国》2010,(6):316-316,287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它们在研究的方法、理论、范畴上既有相似,也有相异之处。“实践”与“实事求是”,“对立统一”与“一分两合”,“与时俱进”与“明经致用’’等概念鲜明地体现了两者强调实践、关注普遍联系、注重动态地看待世界的相似性,也表现出其体系构建、方法论、传承性的差异。结合马克恩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典范,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为借鉴,中国当代哲学应以广泛开放、灵活适应的原则,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袁媛 《魅力中国》2010,(31):189-189
中外学者的这些观点,即舞蹈起源之说,甚至己形成重大流派的学说,从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认知角度和审美习惯出发.捕捉了形形色色的舞蹈之起源论据,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来自遥远时代的材料,或偏僻地区的例证,对于我们今天来全面认识舞蹈的起源,乃至舞蹈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生命本质和美学特征,具有价值连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刚晴 《理论观察》2013,(11):11-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从人的本质出发,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主体;从劳动异化入手,批判了世俗运动的经验主体.马克思主义重构主体性,以启蒙思想家卢梭、狄德罗等思想为资源,提出了感性主体的全面发展是解决人的异化等问题的必要手段,从现代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是以感性为哲学核心的审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以人在历史的实践中建立起真正属于人的自由王国为终极目标,解决感性主体和理性主体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11.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典主要讲述了上帝救赎人类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典型的审美对象,本文正是从神学与美学的联系入手,通过这一救赎故事来分析圣经中包含的优美、崇高与丑这三个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赵振华 《魅力中国》2013,(31):394-394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了不同派系的回声。尼采的美学思想涉厦的问题很多,而本文主要浅析尼采的“审美人生”的荧学思想,首先以美学的定义入手。从而进一步探讨尼采对美的定义和看法,以及他的审美观对现代艺术中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跌宕起伏,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阶段。这时期思想、文化、艺术等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与个性,对后世音乐美学影响极大。魏晋时期佛教和道家思想为人们批评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批评,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促成了音乐朝着与过去不同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人物则是阮籍与嵇康及其作品,对后世音乐及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汉乐府民歌《上邪》看古代爱情诗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晗 《黑河学刊》2006,(5):44-45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同时代的爱情有着不同的审美特性。在人性遭到压制和践踏的封建社会,为了爱,人们不惜反叛,甚至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汉乐府民歌·上邪》开了用不能发生的客观事实来表达人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先河,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美学史中,美学范畴即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反映了人类艺术认识的经验及审美地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律。其意义在于,美学范畴体系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向美学的分化,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学科建构、艺术创作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曹刚 《魅力中国》2014,(26):252-252
在西方哲学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分别对人性和人的主体性进行思考,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担当者,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化。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范畴讨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定义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众多画法、创作风格和流派的介入,市场的冲击,造成了中国画在品评标准上的模糊与混乱,以致中国画的品评仍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中国画的品评应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中国画基础理论和审美精神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于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要有不同的品评标准,辩证区别,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对待。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精髓在于所承载传递的人类文明,艺术作品像镜子一样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加丰富.美术作品能够以丰富的形象、深刻的内涵反映生动感人的社会生活,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干多年,对世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塑造和培育中华民族的生生品格.同时也折射出画家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因此任何一种艺术创作行为都有着潜在的审美哲学基础,美术创作也不例外.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推动着美术的发展,受古代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很早就有了儒、道、禅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胥嘉 《今日重庆》2005,(6):126-127
美国诗歌使我感知世界,而鸡汤唤醒了我的中国本能。东西方文化就这样一巷之隔,以前在我看来是冲突,是两种文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悲伤;如今我发现,这是奇妙的和谐。这边是希腊、罗马为基准的西方文化,那边是以中国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翟月金 《魅力中国》2013,(32):287-288
研究中国的传统美学,首先要对其基本精神及生命意识进行分析,以此来凸显美学的生命价值。人们常常通过审美来将自身置身于世界万物中去体会,为原本单调的人生增添色彩.以期实现对更高人生的追求。因此,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内,体会人生真谛,追求生命本真,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本文将从生命意识的几种形态着手。对生命意识进行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