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基于互联网与数字普惠金融两个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以2013—201 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度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对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可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但在中西部地区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促进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协同发展区域数字经济。从供给侧入手,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及时关注和研判潜在风险,为促进居民消费赋能。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对经济拉动作用影响巨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增长发展模式,居民消费率较偏低,在城乡、省际、区域、阶层之间具有差距,妨碍了我国消费增长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本文根据相关理论,以1997-2011年数据对我国省际消费数据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区域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从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不同省际居民消费的差异性,基于研究结果分析了相关原因,并进一步从城镇化、消费、区域协调发展等给出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及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反映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然后采用2008年的指标数据,计算并评价了各省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表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梯度递减趋势;东部地区省份和大部分中部地区省份,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从协调度所属等级来看,类似于"橄榄球"状,优质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基本协调和轻度失调的较多,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从协调等级看,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多数省份属于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并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从协调等级看,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多数省份属于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并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徐璐 《生产力研究》2011,(12):105-107
伴随国民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显著增长,生产要素收入增长过程势必表现为居民消费支出和储蓄额度增加,不断增长的消费支出将进一步刺激经济社会总需求。如何正确地评估我国不同区域和主要省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其变动趋势的主要结构因素,将有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使消费结构能够更好地符合经济调整和增长的要求。全文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出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总消费支出与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医疗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等分类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根据关联度排序的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及主要城市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之间消费结构构成主因的差异化,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消费结构和平衡区域差异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消费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幸迪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24,(3):197-208
文章基于2010—2019年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7个核心指标测度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结构的时空差异,采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影响机制及区域响应。研究发现:(1)发达省份居民消费和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同步,北京、上海消费结构多样化(1.8~1.9)、消费结构高级化(80%~85%)及旅游消费结构指数(0.87~1.00)水平较高,福建、山东次之,四川、陕西偏低。(2)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结构之间存在双向共赢的互动效应,且交互影响持久、结构稳定,即消费升级是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驱动力,同时又受旅游消费升级的反哺,但前者作用明显强于后者。(3)落后地区的旅游消费对居民刚需消费和消费多样化影响更敏感,旅游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空间拓展了旅游消费场景,从而实现协同增长。促进旅游业与居民生活业态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引领城市消费品质提升,形成全域融合、主客共享、双向赋能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演进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经济运行特点有别,我国区域住宅商品房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的联动关系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效力均呈现出了明显差异。本文根据我国31省份的相关宏观数据,通过VAR/PVAR模型及统计学方法,研究发现了能够解释各区域住宅商品房价格趋势被持续维持的“正螺旋反馈机制”及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基于此,可将全国各省份的住宅商品房价格趋势的形成类型划分为货币政策主导型、经济增长主导型、混合主导型与房地产主导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使用经过LMDI改进后的面板数据模型从省级层面对中国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并进行面板聚类分析,发现中国能源回弹效应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不同波动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影响,中国各地区能源回弹效应出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能源消费地区,这些省份同时也是主要的能源输入地区或能源相对匮乏地区;二类是资源构成较为单一、能源消费量较少的能源输入地区;三类是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能源输入地区;四类是经济欠发达的能源主要输出地区.  相似文献   

11.
居民消费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考虑到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基于200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省域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消费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相邻省份间的城镇居民消费存在空间相关性.最后,在分析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志建 《经济前沿》2009,(11):10-18
本文以消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1994年~2007年中国省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内生区域分组方法,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对中国30个省市地区消费水平的空间不平稳性和区域收敛性实证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域地区存在条件β收敛,但是省域间收敛速率和半衰期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消费协调发展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单位消费支出碳排放大于东部地区的现象为研究出发点,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省际面板模型,主要考察居民消费及其引发的碳转移对中、西部省份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将通过产品贸易方式将部分碳排放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导致我国存在地区间环境不公平现象。据此,本文认为政府可通过适度增加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缩小东中西部消费差距、碳减排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距,从而逐步减少地区间环境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区域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区域的经济和谐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门限自回归模型、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以及bootstrap模拟计算临界值的三种方法,检验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内28个省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面板数据的敛散性特征,进而识别和探察我国不同区域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路径的收敛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并且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性差异是城镇居民消费区域性差异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城市、省份、区域三个层面对我国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特性十分显著,金融资源会加速向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或沿海省份、东部地区集聚;在不同省份,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能够对周边区域形成较强的辐射和带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性会引发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6)
选取区位商测度旅游产业聚集水平,使用2000~2014年31个省份旅游产业、旅行社、星级酒店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各省份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逐年提高,区域间差距有缩小趋势。总体来看,旅游产业聚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其作用具有滞后特征。就不同区域而言,旅游产业聚集能在短期内较大程度地拉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微弱。  相似文献   

17.
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会产生挤入效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基于1995-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而言,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从地方政府支出的结构来看,东部地区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政府消费支出次之,政府投资支出的挤入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1—2010年我国27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在加入居民收入波动、金融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三个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工具变量估计法,对我国财政支出波动与居民消费波动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波动受财政支出波动的影响显著,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及贸易开放度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波动程度;居民收入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52-2009年间的GDP数据,采用最近发展起来的随机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趋势。如果考虑结构突变,在断点之后的时期内有近半数省份呈现随机收敛和β收敛证据,并且当断点内生时β收敛的证据更为充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多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形成各自的"俱乐部"。幸运的是,东部省份近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程度有所缓解;而中部不少省份也逐渐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西部地区则有半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部分省份近年来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表明2000年以来的区域协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振兴居民消费,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点之一.本文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测算我国省级消费升级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房价上涨、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效应来看,房价上涨抑制居民消费升级,地方政府债务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从中介效应来看,地方政府债务发挥的正向间接效应弱化了房价上涨直接负向效应,表现为遮掩效应.分区域来看,房价上涨抑制东部和中部地区居民消费升级,但促进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升级.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在东部地区表现为遮掩效应,在西部地区表现为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表现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