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1)
公司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股东的权益也会受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影响作用,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也是保护公司和股东合法权益,防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滥用只缺的重要法律制度,但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仍在法律后果、费用交纳、担保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导致股东诉讼门槛较高,不利于股东进行代表诉讼的积极性,本文将通过探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建立的法理基础和基本思路,明确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性质、功能、特征和比较研究,并提出对完善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建林 《商》2014,(39):222-222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公司法中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从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这是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本文首先对其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概括,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我国现行规定,对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提出建议促其完善。  相似文献   

3.
关于完善新《公司法》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文超 《市场论坛》2006,(1):180-181
文章介绍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并指出了我国现有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充分发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作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股东代表诉讼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及公司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新《公司法》正式确立了该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引入时间较晚,理论研究也比较缺乏,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在借鉴国外如美国、日本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针对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中当事人资格规定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对比旧的《公司法》这是一大进步,但是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日本已经实行了50余年。他们很早的就从美国引进此种制度来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本文从原告、被告以及前置程序方面讨论了中日《公司法》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不同,以及我国此制度从立法上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6.
敖冬梅 《商场现代化》2007,(36):259-260
我国的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其规定显得有些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拟通过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立法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在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本文拟根据股东代表诉讼的发展历史及其他国家立法现状,简要地对比探讨一下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股东派生诉讼是我国新公司法所确立的一项制度,规定了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为维护公司利益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缺乏可操作性。为了更好的理解、运用这一使公司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诉讼制度,通过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涵义、法理基础以及我国现行公司法确立此制度意义的分析,结合我国公司运营与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构建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诉权滥用防范机制以及诉权激励机制两方面提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立法建议,以期使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代表诉讼制度于2005年由《公司法》和《证券法》初次确立,但对于"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我国尚缺完善的法律规定,理论争议较大。法院受理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应当告知公司参加诉讼,但公司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加入诉讼中去;若公司加入到股东代表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地位更契合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则且更符合现实需要;公司未参加股东代表诉讼的,现有民事诉讼规则中的"第三人撤销之诉"以及《公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所拟定的法院"应当通知公司参加诉讼"制度和"诉讼调解参与机制"能够较有效地维护公司利益。  相似文献   

10.
郭晓鹤  吕媛媛 《消费导刊》2009,(15):140-140
新公司法出于保护众多中小股东的目的规定了股东直接诉讼、股东代位诉讼、公司僵局解散公司之诉等制度。但是,对于这些往往带有群体性质的诉讼并没有在诉讼模式上做相应的规定,因此使得公司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功能在实务中大大地打折扣。文章针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具体诉讼模式进行了探讨,试图倡导在我国建立较为有效的诉讼模式示范性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1.
石峰  温玉娟 《商场现代化》2007,(18):234-235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引进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成为本次《公司法》修改的亮点之一,其积极意义十分明显,但其存在被滥用的风险。针对股东代表诉讼的滥用,各国立法者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来进行预防,主要有基于商事经营判断原则的股东代表诉讼驳回制度、穷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诉讼费用担保制度,对于我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后笔者提出了提醒:我们在引进法律制度时必须做出全面细致的考察,须知法律制度往往是由很多个方面和环节相互联系组成的,没有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好的制度也可以被错误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4)
我国公司法在2005年修改时在第152条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该条的规定过于笼统,使得整个派生诉讼制度的操作性不强。对于前置程序的规定同样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中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拟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进行概述,对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制度构建进行研究,同时,对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相关规定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能更好地保护公司的利益免受不正当行为的侵害及当公司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势在必行。本文拟对有关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陈昊 《商场现代化》2009,(29):68-68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52条及《证券法》第47条对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规定具有开创意义。但是,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只有少数条文,制约机制和程序规则的缺失使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无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派生诉讼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该制度对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本文结合2007年广东小股东为公司追回近五亿损失一案对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作用进行阐述,着重探讨我国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不足和完善,使其在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设置的初衷在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原告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但是诉讼结果却直接归属于公司,出现原告主体与诉讼结果的承担主体相分离,使得股东缺乏提起派生诉讼的动力,由于现行《公司法》没有规定激励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相关措施,我们应当借鉴相应域外法规定,明确派生诉讼为非财产案件、赋予原告胜诉费用补偿请求权建立胜诉股东直接受偿制度,从而提高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吴飞  吴艳  苗波 《商业研究》2003,1(22):141-144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与集团诉讼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在建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其与集团诉讼制度的结合。在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股东应有广泛的代表性;公司和法院对于原告的起诉应当发布公告;公司原告的撤诉与和解应保障其他股东的知情权;派生诉讼的判决和法院批准的和解协议对全体股东均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18.
<正>股东派生诉讼(Derivative action)是普通法国家创设的一种独特的责任机制。它指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的不法侵害而公司却怠于起诉时,公司的股东代表公司起诉,而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形态。这一制度最初形成于19世纪初的英美国家,是衡平法上的一种特殊制度,它的确立和日益完善是同20世纪公司法倡导股东地位平等和强调公司少数股东利益保护的思潮密切相关的。大陆法中通常把这种特殊的制度称为代表诉讼。对这一诉讼形态赋以  相似文献   

19.
股东代表诉讼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包括向公司与其他股东二者的扩张。长期以来原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存在诉讼代理与诉讼担当之争,综合立法现状、制度渊源与改革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原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应定性为法定诉讼担当,从而为判决既判力向公司扩张提供正当理论支撑。但受制于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形骸化,对原告股东起诉的正当性审查无从实现,公司与其他股东对于诉讼的获悉存在信息壁垒,由此应当通过诉讼告知程序为公司或其他股东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进入诉讼开辟通路。同时借由不起诉理由书与统一案件受理费等程序构建,作为其他股东进入诉讼的激励机制,进而为既判力的扩张提供有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股东衍生诉讼中原告股东资格及诉前要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萍 《商业研究》2003,1(12):3-5
为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必须赋予股东以公司名义提起诉讼的权利,以便追究侵害公司利益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这就是股东衍生诉讼制度。分析研究股东衍生诉讼中原告股东资格及诉前要件,必将有助于我国尽早建立股东衍生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