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参与黄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构想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肠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活跃。尤其是黄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和其诱人的发展前景,更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就严格的地理概念而言,黄渤海地区应包括辽东半岛、京津地区以及河北、山东半岛,山西本不应属于这一区域。然而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拓展认为,传统的区域竞争优势是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所谓“优势”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的条件,如自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而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则认为,主要取决于可改变的条件,如金融资本、科技、管理、信息等,强调区域合作中的群落关系。因此经济区域应当不仅仅是纯粹的地理…  相似文献   

2.
大陆桥是中国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化商品经济历史转型过程中诞生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但是,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用数量学可以完全概括的地理区域概念。在现代丁业文明制造业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漫长的铁路穿越了中国腹地,也必然使其意义超越了两条窄窄的铁轨和山川自然。因此,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其还是一个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3.
大陆桥是中国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化商品经济历史转型过程中诞生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但是,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用数量学可以完全概括的地理区域概念。在现代工业文明制造业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漫长的铁路穿越了中国腹地,也必然使其意义超越了两条窄窄的铁轨和山川自然。因此,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其还是一个历史概念,更  相似文献   

4.
论京津的发展对河北的影响《冀京津经济关系研究》课题组在我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地图上.最引人注目又存在巨大发展潜能的是京津冀地区。40多年来,处在这一地缘关系中的河北省,一方面作为"首省"受到来自北京的特殊影响比其他省区要多;另一方面,天津曾是河北的...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中,对外贸易是其主要内容,与一国或地区内部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的新论题,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外开放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力量,产业自身的特征也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转型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和全球化力量,对外贸易已逐渐成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在国别尺度还是在小范围地域尺度,生产地理的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制造业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作为“松脚型”产业,在市场、政府和全球化力量下不断实现空间重组,对外贸易能促进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本文较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对外开放中对外贸易与中国制造业关系机理,研究了两者间彼此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后危机时代下更好地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及集聚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奠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区域东、中、西部三大地域的划分。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存在着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梯度。这种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效应的,同时对这三个经济区域应实行不同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7.
田剑英 《经济问题》2002,(11):36-38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范围应按区域内外、地区性生产力布局、市场环境的制度保证和法律支持构筑大系统政府管理体系。根据经济地理优势和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特点,构筑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的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制度结构,实现制度创新;发展电子政务,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发挥电子政务和政务超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勇  张杨 《经济经纬》2012,(2):37-41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技术经济》2018,(2):120-127
利用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HOOVER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系数测度此期间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区域聚集程度。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呈倒U形变动趋势,该趋势可从新经济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影响效应大的正因素依次是对外开放程度、沿海省市和企业数量,负因素是地方保护程度,表明以政府政策为主的制度性软环境建设对促进人力资源集聚更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部区域经济的开放属于某种"二重"开放--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以中国区域经济开放的"二重"性特征为前提条件,分三个层面实证考察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中的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因素:一般层面的"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的关联性;省际层面的制造业集聚诸因素中的"二重开放"因素;时间与地域有别层面的"二重开放"集聚效应差异.借助成熟模型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这三个层面, "二重开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均明显可鉴.研究还显示,入世前,国际开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大于区际开放;入世后,区际开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超过了国际开放.国际开放与区际开放对制造业集聚影响力度的改变,与中国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路径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江南论坛》2011,(3):74-F0004
无锡市惠山区建于2000年12月,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腹地,南临万顷太湖,北靠万里长江,东接上海、苏州,西邻南京、常州。全区现有区域面积325平方公里,下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建制镇和5个街道;常住人口41.17万.是无锡特大城市规划蓝图中的副中心之一,“长三角”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板块。  相似文献   

13.
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运输成本差异形成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选址优势,而这一优势和目前的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沿海高成本压力而内地收入低下的新空间“二元”结构。同时,我们计算了区域经济的实际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印证,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妨碍沿海和内地产业分工与均衡发展。文章还认为,因为经济集中的趋势是内生的,所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进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相似文献   

14.
冯飞 《发展研究》2004,(10):14-16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国际制造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轮转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二是产业分工在跨越国界间的形成;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李云刚  雷清  郭瑾 《经济师》2009,(2):41-42
当前,区域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综合了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经济规模、地理经济多样性等宏观、微观经济理论成分的一个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建立在上述几个因素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的分工演进和资源配置来卖现动态、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市场、政府、全球化等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空间重组。本文在综述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31个地区、制造业27个典型的行业的2005—2008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转型时期,在影响制造业地理集中的诸多因素中,产业关联度的高低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程度和水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文化研究趋向评述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庞效民 《经济地理》2000,20(3):5-8,17
90年代后半期以来西方经济地理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研究趋向,那重视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着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把握世界、国家和区域的时空变化,强调经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来认识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特征,通过认识具体区域的基本特性来氢气区域发展的本质,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地方多样性和地理差异,本文在简要回顾现代经济地理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  相似文献   

18.
贫困县的脱贫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引入地理资本的理论视角,利用空间分析和有序Logit回归模型,揭示了2016—2020年脱贫攻坚时期中国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县的脱贫集中发生在2017—2019年,在空间上呈现两种集聚特征:一是行政区集聚,即同一地级市范围内的县域脱贫时间相近;二是自然区集聚,即一个自然地理区范围内的县域脱贫时间相近。它们反映了贫困县脱贫与人文和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贫困县脱贫受到区域人文和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地方生产力水平、农业发展基础、经济活力、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区位等经济地理资本,第二产业就业机会、居民储蓄存款、人口密度等社会地理资本以及平均坡度、平均降水量等生态地理资本。研究结果对促进贫困县持续发展、缩小相对贫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曾丽云  韦素琼  耿静嬛 《经济地理》2011,31(10):1680-1685
基于2008年和2004年福建省制造业产值,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66个研究单元进行聚类、合并,根据制造业集聚程度将福建省划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外围区3个区域;并测算制造业空间结构的集中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集中度变动的贡献率α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动对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贡献率β,结果表明:核心区制造业高集聚,但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中间区和外围区的制造业集中度有所上升,但相对缓慢;各产业类型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均有较大的差异,集中度区域变动较为显著的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本地资源依赖型行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外向度高的行业;本地资源依赖型的木草加工、饮料食品业和原有发展基础影响大的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变化是影响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产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化一直是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建国60年来,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空间格局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前,民族乐器制造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分散布局,但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五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这一时期的格局主要受国家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转型时期(1978-1992),民族乐器企业从分散在全国大中城市走向集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地。这一时期,国际环境和经济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1992年后,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逐渐从集中走向分散,基本覆盖全国,各地企业"扎堆",形成众多的产业区。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企业家精神和知识溢出效应等成为影响其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