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25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4京津冀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天津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河北省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增长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期间,蓝皮书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祝尔娟介绍了总报告"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主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耀军介绍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研究"的主要成果。李彦军博士发布了"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布局研究"的主要成果。张贵教授发布了"京津冀产业对接视角下的河北省城镇布局与新增长极培育"研究的主要成果。臧学英教授发布了"京津冀城市群增长点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西部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在各类产业快速进入的背景下,以此为契机合理选择空间形态,安排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将大大有利于城市建设以合理的形态和功能分布展开,进而减少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大建大拆。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六大特征,可选择与空间布局直接相关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三个特征作为标志,确定8项指标进行评价,进而科学规划和指导城区的各种功能配置,从而实现对西部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企业研究报告》2006,(1):12-15
北京作为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必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北京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合理的空间布局显得非常关键,成为关系整个城市发展是否有序的核心环节。因此,必需要立足新的形势,进行城市形态和产业布局的创新。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评估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5.
范玉凤  马宇博  刘倩 《价值工程》2019,38(16):152-154
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城市群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群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城市群的有序发展需要从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着手。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空间集聚状态、城市群经济集聚状态、城市群城市关联程度等角度构建网络化空间模型,从而探析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及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依托"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提出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5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呈橄榄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出现断层现象,小城市发育不够,规模偏小、数量偏低;在不同规模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高,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低;城市群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高位序城市规模集聚逐步增强,首位城市郑州仍需要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鱼骨驱动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机理,提出加强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现代中小城市、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我国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一条基本贯穿路径.健康的城市化必然是促进城市群的有序发展,以及由其促动的区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首先利用经典理论对城市群发展演化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城市群发展中的产业演化机制及促进土地价格分布变化的机制框架;其次,分析城市群发展的时空变化及其土地资本的集聚特征,揭示城市群土地价格分布演化规律;最后,探索城市群产业布局与土地价格分布耦合关系,构建产业梯度与地价梯度关联分析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0.
刘云中  许顺才  靳智超  何海燕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2):中插28-中插32
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将对其范围内的县域发展带来重大变化,通过从核心城市的功能结构转换、空间管制方式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城镇格局四个方面分析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对县域发展的影响机理,探讨县域发展的新逻辑及其空间布局的应对,进而对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进行案例剖析.可以看到,伴随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尤其是城市群范围内空间管制方式的一体化以及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城镇格局变化,河北省县域发展原有的"一镇(村)一品"模式、专业市场模式以及产业快速发展的逻辑都已阻断,需要改变发展逻辑,加快集中发展、培育小型总部经济、加大对输入型产业和输入型人员的支持力度等,提出了区域协同、对接雄安、塑造高品质中心城区、打造布局合理的产业集聚空间等空间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将对其范围内的县域发展带来重大变化,通过从核心城市的功能结构转换、空间管制方式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城镇格局四个方面分析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对县域发展的影响机理,探讨县域发展的新逻辑及其空间布局的应对,进而对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进行案例剖析。可以看到,伴随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尤其是城市群范围内空间管制方式的一体化以及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城镇格局变化,河北省县域发展原有的"一镇(村)一品"模式、专业市场模式以及产业快速发展的逻辑都已阻断,需要改变发展逻辑,加快集中发展、培育小型总部经济、加大对输入型产业和输入型人员的支持力度等,提出了区域协同、对接雄安、塑造高品质中心城区、打造布局合理的产业集聚空间等空间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使用ArcGIS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发展态势,但各城市发展规律呈现不同特征,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中型城市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优化这些城市的产业承载空间,需要在明确引进产业是当前空间拓展主动力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引进产业类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分类推进不同城市的产业承载空间调整,通过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建设卫星城和新区、调整行政区划和完善与此适应的体制机制等,促进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SSM)法,对中原城市群整体及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势及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各产业增长势头较好,但夕阳产业过多,第三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基于此,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宁波镇海港为例,探讨了以多式联运为特征的港口物流枢纽地区的功能结构、物流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与管理等问题.认为港口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地区是港口运输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互动发展的结合点,是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交汇集聚的枢纽,是带动城市高端生产服务功能发展与城市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空间详细规划中须充分体现对交通...  相似文献   

16.
加快中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实力、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要努力克服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支撑、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加快提升中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研究区域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分形模型和偏离-份额(shift-share)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空间布局和职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呈现分形、有序的特征,具有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但由于受交通和地貌因素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等级规模上呈现规模扩张退化、结构分化、集聚辐射弱化态势;而在空间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以及沿交通线和海岸线分布的轴线空间格局.职能上存在产业效益、竞争力城际差异大、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湖南省城镇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提出湖南省未来城镇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高速公路的联结作用 ,采取点轴布局模式 ,以更好地带动湖南省城镇地域系统的发展 ,并就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政策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西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力,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起飞。江西整合城市群、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江西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