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高耗能产品是我国工业的基础性产品,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战略的重点和关键。产品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其价值流的增值。高耗能产品的价值流是高耗能企业以及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了产品价值流模型,构建了高耗能产品的价值流评价指标体系。以某高耗能产品为例,运用价值流及其评价模型分析了该产品生产流程实现的循环经济综合绩效。结果表明,高耗能产品的价值流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反映其价值增值状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为研究高耗能企业或产业的循环经济综合绩效提供一种微观分析模型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平 《技术经济》2005,24(3):25-27
本文通过构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互动协同模型 ,阐述了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经营资源要素、建立管理创新组合系统、实现制度变革和管理创新的和谐管理等 ,以获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高耗能产业群初步形成了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雏形,其发展机理和演化过程应引起重视并得到深入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从技术创新视角分析其演进机理,构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演进的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剖析其演化过程,并以宝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及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宝钢集团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与进程。  相似文献   

6.
联盟的协同效应被认为是促进战略联盟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对联盟协同效应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源—能力观视角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将联盟协同效应划分为互补效应、整合效应及学习效应3个层次,进一步探索了联盟协同效应的结构"黑箱"。并构建了相应的联盟协同效应层次结构模型,丰富了联盟协同研究的内容,完善了联盟协同理论,以期为参与联盟的企业及促进联盟健康、成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耗能产业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但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方面还有待于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综合绩效(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角度建立高耗能产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一个新的视角,具有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操作性强的优势。本文构建了高耗能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节能减排是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的控制性目标,新时期要靠科技创新来完成。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可以衡量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进程的贡献程度。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了2006—2015年("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六个主要的耗能行业及所集成的产业群,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协同效应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是,从整个研究期间来看,高耗能产业群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但个别年度有一定的波动,即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继而,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了"十三五"期间高耗能产业群协同效应的发展趋势,就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高耗能产业群在循环经济中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耗能产业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特点使之成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被关注的重点。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协同发展的3种模式以及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0.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协同竞争已成为企业网络竞争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竞争研究脉络的梳理,可构建协同竞争研究的评析架构。其理论演进是:以系统思维作为理论逻辑的基点,以合作竞争为行动策略,以价值创造作为网络协同竞争的本质属性;在实践效应上,协同竞争具有提升竞争优势的特征,而博弈模型对协同效应发挥着解析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环保-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发挥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从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来看,科技、物流系统充分发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使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有很大区别。本文在比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业务流程异同的基础上,运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提出了设计改进意见,以使其满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赵杰  冯正强 《技术经济》2007,26(1):120-123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选择了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5大指标系统,并对其包含的15项指标赋以权重值和指标值,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株洲市2001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指出目前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区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等理念之间的差别,如何界定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成为迫切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本质涵义的辨析,通过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来描述循环经济的具体内容,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并通过案例实证分析,指出了现有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全球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危机。因此,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我国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尚未形成决策层、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对于循环经济系统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高度。鉴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探索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建构及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资源利用效果、废弃排放减量、循环再用特征、经济运行效果、生态环境效益等影响区域工业体系循环经济效果的重要方面入手,建立了一套在区域工业体系中推进循环经济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从投入端、运行过程、输出端来衡量工业体系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征。运用AHP法测算了各指标权重,对1999~2006年上海市工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效果进行了度量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并不改变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和引导经济发展的路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以适宜的制度安排促进循环经济有效激励机制形成,以法律法规强制性制度促进循环经济有效约束机制形成,确保循环经济进入有序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Corporate Expenditure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We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current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 and firm’s capital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for pollution control in Ir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using a Heckman selection model. The main determinants for the two types of expenditure are similar: larger, exporting and energy-intensive firms are more likely to spend. Being subject t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lso has an effect. Once the decision to commit resources has been taken, larger, older, foreign-owned, exporting and energy-intensive firms incur higher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 For the amount of capital investment only firm size and age play a rol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conomic and regulatory incentives in place are such that 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polluting firms that do most to reduce pol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