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生产和财富生产有本质的区别,按要素分配并不构成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分配由所有制决定,而不由价值创造决定,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并不存在冲突和矛盾。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要素所有权决定,不是因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了价值。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分配方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兼容性。  相似文献   

2.
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学术界在商品价值、社会财富和分配关系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仍没有取得共识。为了清晰地使有关价值、财富与分配的各种现象和本质联系都可得到圆满的科学说明,笔者提出“新四说”: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活劳动价值说;全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创造社会财富或商品使用价值——全要素财富说;多种产权关系决定按资和按劳等多种分配方式——多产权分配说;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形式是要素所有者创造价值和财富并据此参与分配,而实质是按生产要素产权分配——按要素贡献的分配形式与实质说(按贡分配形质说)。  相似文献   

3.
王黎明 《经济师》2003,(10):39-40
文章指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既不是生产要素价值论 ,也不直接是劳动价值论 ,尽管劳动价值决定了可分配的蛋糕的大小 ,然而并不能仅依此决定各要素分配的比例。马克思认为要素参与分配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所有权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素所有权决定要素收入的规律 ,然而当你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有关理论著述 ,就会发现马克思是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真正发现者和论证者。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一元论 ,承认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应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畴 ,认为凡是有益社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各种非生产劳动要素虽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 ,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要素分配并不违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在坚持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形势,抽象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的假设前提,即劳动形式的复杂化、产权关系的多元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发展,认为:物化劳动转移价值效率的提高和活劳动创造价值效率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动规律不一定成立;按要素分配本质上是按物化劳动的产权进行分配;服务业同样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论文《究竟是按所有权分配还是按贡献分配?》的一些观点,笔者提出如下四点商榷意见:一、劳动价值论的实质不是说价值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而是指,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是活劳动,非劳动要素不创造价值;二、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是生产要素分属不同所有者条件下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提出和赞同的正确理论;三、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而不是由政权的性质决定的;四、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劳动价值论,不能通过歪曲劳动价值论,否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8.
葛扬 《生产力研究》2003,25(5):40-42
本文认为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价值量规定着分配的数量界限 ;另一方面 ,价值的形成过程不能规定分配的方式。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共同前提是商品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决定按要素分配的根本因素是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否定的是它将资本、劳动、土地都同等地看作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并没有否定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解释了按要素分配的历史性。文章最后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经济学家》2003,3(6):56-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1.
“按贡献分配”不是指按要素的边际贡献分配,也不是指按要素对财富创造和价值形成的贡献分配,而是指按要素提供必要生产条件的贡献和对要素投入差异产生的增量财富实现价值贡献分配。两种贡献作用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是,按第一种贡献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根本依据,即决定按要素分配存在的依据(通过要素所有权作为最终依据的作用体现);按第二种贡献分配则是按要素分配的从属依据,也即调节要素投入差异对财富实现价值影响在分配量实现上的补充性调节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魏江林 《经济师》2008,(2):43-44
价值的决定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弄清价值的由来,以及决定价值的因素,能够更加有助于对经济学的学习,同时也能对分配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价值论是分配论的基础,在明晰价值由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分配。而对价值的决定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歧。文章主要在比较西方经济学名著以及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并非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在产品与商品区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价值的决定。并最终认可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所有权及生产要素所做贡献的大小参与新价值的分配。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分配实际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我国现阶段多元化生产力结构借助多元所有制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并构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物质基础。生产要素投入者的摄利目标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可以依据其产权参与价值分配,依据其贡献率的大小获得相应收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要素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开发各种社会资源,对于正确认识“剥削”问题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包含价值实体形成与价值分配、价格决定与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论体系。《资本论》一至三卷正是以价值范畴为基础,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价格决定和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对价值实体在社会各阶级中实现分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分配制度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从改革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共同生产的价值,按各种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依据产权参与分配,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产权论分别从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两论又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论深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因此,关键在于界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再由于商品具有二重性,这生产劳动也就具有二重性,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如何界定抽象劳动是又一关键问题。价值是动态的(不是原生价值,而是再生价值);劳动也是发展的(由体力为主到智力为主)。价值形成的条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决定价值分配。劳动又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与剩余劳动从而剩余价值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