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口形势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决策。中国因执行"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30年间少生了4亿人口,不仅有效扼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且为后来经济发展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该政策也累积了严重的负效应,给人口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隐患。如果继续推行该政策,生育率会持续下降,且再难以逆转,负效应会更加凸显。面对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趋势,中国当前应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同时,尽早把握时机,调整生育政策,在未来30年间,从允许生育二胎向鼓励生育二胎转变,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提升人口质量转变,以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人口的显性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正确认识我国失业人口的存在,原因,趋势,以及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试图通过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影响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比较,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人口的存在,趋势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总被引:74,自引:3,他引:74  
对于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变化从而人口发展动态缺乏一致性认识,以及对于人口红利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看法,常常导致学者们在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上的分歧。本文从理论上尝试揭示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发展的一致关系,即两个过程具有共同的起点、相关和相似的阶段特征、甚至重合的变化过程;进而利用人口预测结果等经验材料,论证和检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本文还指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尽早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是缩小"未富先老"缺口的关键和唯一途径。为此,本文就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潜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以及依靠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建立模型探讨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利用由Compertz函数的导函数衍生出的单峰函数模拟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生育率及人口参与率的变化过程。将具有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变动生育率与劳动力参与率变函数引入经典的索洛模型,得到一个非自治的微分方程。该微分方程的解是渐近稳定的。文中利用数值仿真展现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变动与劳动力参与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通过比较常值人口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与Logistic人口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探讨产生"人口红利"的原因及"人口机会窗口"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国际失业属性理论回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属性是失业理论发展的重要观察视角.本文基于对失业属性的认识.从凯恩斯对劳动供求数量失衡的观察到"后凯恩斯主义"对劳动供求结构失衡的认识和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供求质量失衡的认识,以及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数量供给特殊性的观察,正是在人们对失业属性的认识逐步深化过程中,失业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赜琳 《财经研究》2012,(12):38-50
文章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角度,以长三角区域为考察对象,揭示了人口在年龄、文化、城乡、产业、失业、职业和性别等方面的结构变化演变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利用1978-2010年面板数据探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变化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从总体上看,人口结构演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对应,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人口职业结构变化则起到了阻碍作用;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对不同省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存在差异;三是随着人口过快增长对生产力的压迫大大减轻,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开始成为制约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决策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在解决人口问题时,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实施有差别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7.
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及其与城市化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艺桦  谷天锋 《经济地理》2006,26(1):122-127
城镇失业人口已成为我国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最紧迫、最严重问题之一。根据1988—2003年统计年鉴,对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研究其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从纵向角度分析,城镇失业人口数变化与增长的省区差异具有一定集聚现象;②从横向角度分析,城镇失业人口空间分布呈“四区、一带”凝聚,这与纵向分析的分布地带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认为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表现为“四区、一带”格局;城镇失业人口和城市化的耦合系数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城市水平提高,耦合系数增加,两者耦合水平则减少,当城市化达到完成阶段,两者耦合关系减至最低。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情况下,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中国失业人口与失业率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原始数据,对2000年我国失业人口和失业率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失业类型、受教育程度、城乡与地区分布等结构特征,以及失业率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乡与地区等主要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 失业,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能消除失业。1、对我国失业现状的估计据预测,今后十年,我国人口增长仍处于高峰期,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将超过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差额性失业、信息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地区性失业、隐蔽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等。就我国而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解决失业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应放在对差额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上。差额性失业,简言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带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同时引起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改变,总抚养比的降低为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以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为背景,讨论了不同阶段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并检验了其影响渠道及作用条件,发现人口因素的发展变化对我国1996—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相对贡献率达到20.18%,但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依赖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变过程。这一人口转变过程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有利发展契机,即人口红利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只有从这三方面对人口红利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利用"刘易斯拐点"概念来简单判断我国劳动力供给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或片面强调由劳动人口增长快于消费人口所形成的第一人口红利,都是偏颇的,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成为调整人口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锐 《时代经贸》2013,(13):82-82,84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深入分析失业人口的结构特征对了解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以及政府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效果和发展方向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地区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失业人口的现状特征,希望可以为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眼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结构的转变与当地资源、环境协同效应的关系,分别从人口再生产模式、开放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口转变的不平衡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人口结构的现代转变程度制约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要想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人口结构的现代转变及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锐 《时代经贸》2013,(14):82-82,84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深入分析失业人口的结构特征对了解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以及政府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效果和发展方向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地区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失业人口的现状特征,希望可以为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延中 《经济管理》2007,(13):72-75
本文分析了我国急剧人口转变和快速老龄化的状况与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应当抓住人口超高龄化高峰来临前的有利时机,将不断增多的国民储蓄向长期投资类型的积累性养老金资产转变。同时.与国际资本市场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做好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转变角度审视和分析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形势,提出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一个独特的阶段,即低生育稳定期。分析了低生育稳定期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时期问题复杂,趋向明朗,是主要矛盾转换期和生育政策调整期。还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转换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使用19个亚洲国家、1960-2010年的面板数据,比较了印度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预测了中印两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样本期内,中国人口转变因素解释了人均GDP增长的35.3%,而印度为29.1%,态势上,印度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平稳上升;而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高点之后开始下降;未来发展趋势上,中国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会在本世纪30年代变为负数;而印度在2050年前一直维持较大的正值。  相似文献   

18.
刘晖 《现代经济信息》2011,(18):314+317
在特殊的民族政策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形成了特殊的人口发展规律。本文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再生产数据,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并从制度、技术、政策角度阐述了其形成的原因,为研究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经典文献和学术界主流更多地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人口红利"。经典的"人口红利"概念不足以体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与这一过程中人口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人口红利"应该被定义为:在人口转变开始后,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质量提升共同作用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构造了新的"人口红利"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是人口质量提升能够使人口变动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方向是人口质量的提升,而不是依赖生育政策来延续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一综合起来有两个:一是统计的失业率明显偏低,它是失业统计地域、求职活动规定、失业率计算口径、反映显性失业以及调查方法等综合影响的结果;二是其指标缺乏国际可比性,这是劳动年龄的规定、失业统计的对象等方面与国际惯例存在相当差异所致。对失业人口的重新界定是突破口;同时完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建立和完善以抽样调查为主、全面调查为辅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