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自我更新的群体,人口生育死亡的规律性变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再生产必然导致人口结构性变化。70年代中期由于计生国策的贯彻实施,少年儿童组人数持续下降,老年人口系数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凸现出来。霍邱是人口大县,人口变动规律老龄问题最终要反映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本文对霍邱县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现状,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工业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英 《特区经济》2008,(9):13-14
王业化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决定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速度、规模。因此我们应该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农村人口流动.认识政府在各个时期制定的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及婪变动.我国建国以来的农村人口流动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会更大.速度会更快.政府应当翱定与之相适应构政策,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协调人口和经济关系,促进贵州民族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现状,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口普查数据是全国各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的最直观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变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揭示了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最新情况。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四个角度分析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新特征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呈现严重的少子化、老龄化特征,并且由于经济落后,高素质人才大量外流。针对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现实情况,未来应完善育儿保障政策,强化生育政策实施效果;适当放宽退休年龄,返聘已退休员工;以政策支撑“引人”,用经济待遇“留人”。  相似文献   

6.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显恩  周兆晴 《珠江经济》2007,192(8):75-80
本文认为珠三角清代官方人口统计存在着种种弊端,但不能取全盘否定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它仍然不失为研究的基础和依据。作者将人口的变动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分析,并参照其他资料,对人口的消长概况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7.
清代贵州农村集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贵州农村集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集市数量得到了较大增长,集市贸易十分活跃,一些集市还成为地区性的商品集散市场,集市的开市频率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地形特征、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等条件影响,各区域集市在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集市密度等方面都存着较大差异。与同期其他省区相比较,清代贵州农村集市的发育水平只是到清末才基本达到了其他省份清中叶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贵州农村集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集市数量得到了较大增长,集市贸易十分活跃,一些集市还成为地区性的商品集散市场,集市的开市频率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地形特征、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等条件影响,各区域集市在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集市密度等方面都存着较大差异。与同期其他省区相比较,清代贵州农村集市的发育水平只是到清末才基本达到了其他省份清中叶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何秀金 《魅力中国》2011,(21):66-67
农村人口结构变动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动以及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主要理论做了梳理。文中主要阐述了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危机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其总体效应是引起气候变暖。工业化时代,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而且更取决于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种乘数效应,包括人口规模增加产生的气候效应、人口空间集聚产生的气候效应、人口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的气候效应、人口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气候效应。与人口规模、结构相比,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人口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受自然条件限制,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相对而言,由于受到人口出生与死亡状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迁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入口规模可能变动较大。建国以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口规模扩张也极为迅速;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水资源总量却有所减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急速下降,北京市人口规模与原本就不宽裕的水资源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明显的在于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和雨量多寡,影响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及产量,和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本文考察清代气候的冷暖变迁、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与粮价变动的关系,我们发现,第一,华东、华北地区,气候的冷暖周期与旱涝的多寡有关。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正常年相对地较少;暖期自然灾害较少,正常年相对地较多。第二,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价高峰大都出现在自然灾害多的年份。第三,1641—1720年,1741—1830年粮价与当时旱灾的变动大体一致,1831—1880年的粮价与当时涝灾的变动一致。第四,长期气候变迁与粮价并无明显关系。冷期粮价未见上升,暖期未见粮价下跌。这个现象显示货币、人口、水利设施等对于粮价长期变动的影响,比气候冷暖周期变迁的影响还来得大  相似文献   

13.
房磊 《科技和产业》2023,23(12):41-48
采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以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来源文献和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来源文献的知识图谱作为分析依据,探究人口变动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结果表明:人口变动研究正从范式积累期向范式变革期平稳过渡;中国人口变动研究较为局限,具有“实用性”特征,横向发展趋势明显;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是人口变动研究前沿,对社会变动关注不足。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日渐增长。而在清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下,缓解人口压力的途径无非有如扩大耕地面积、周期性动乱减少人口以及劳动力的自然分流等。本文意欲通过对清代巴蜀移民经营各行各业、小手工业、小商小贩或佣工的分析,探索当地缓解人口压力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孙占鳌 《发展》2015,(2):62-64,69
酒泉古代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人口发展高峰。第一次是西汉中后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清代中期。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论证了酒泉人口三次发展高峰的形成及主要原因。一、西汉中后期酒泉人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酒泉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西汉统辖酒泉以后,当时境内居住的汉人、羌人、戎人、乌孙余部、月氏余部及零散匈奴残部,数量非常少,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1):159-160
·古代经济史研究·饮食文化与海外市场 :清代中国与南洋的海参贸易戴一峰  83 1清代中期四川分府人口———以 1812年数据为中心曹树基  92 1论蔡京茶法改革———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黄纯艳  10 6 1吐蕃统治敦煌的户籍制度初探金滢坤  116 1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刘磐修  12 5 1气候与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马 新  30 2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万 明  39 2中国古代关于商品买卖的法律文书研究郑显文  5 2 2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的几个问题黄今言  93 3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分配的周期波动赵 冈  10 3 3·近代经济史研…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人口的绝对规模、相对比例乃至农村和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角度,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比重,贵州农村建设如何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发掘潜在的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人口增长变动的经济体制因素姚素琴没有人否认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变动的作用。甚至有人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但是,经济因素是怎样作用于人口增长变动的.却是众说不一。笔者认为,经济体制决定家庭持久收人来源的内容,而对持久收人来源的占有欲望则是家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粮价的高低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社会的福利,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清代,政府即对粮价给了特别的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奏报制度。目前学术界对清代粮价的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研究成果尚未涵盖农业资源禀赋不同、政策支持力度各异、区位交通条件干差万别的所有地区,使对清代各地粮价变动情况及其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了解不够全面,使得对于当时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的认识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明代初年还是在清代前期的移民运动中,长江中下游都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区域。概括地说,明代初年,主要是浙江、苏南、皖南及江西人口向苏北、安徽、湖北、湖南地区迁移;清代前期,则主要是以闽西、粤东客家人为主体的人口迁入湘、赣、浙三省丘陵山地,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及客家人迁往四川及陕南。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本区人口迁往其他地区的不在讨论之列。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移民迁入新地以后人口自然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