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菱  关海玲 《经济师》2013,(1):247-248
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论述了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快速粗放型城市化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与潜在的危险,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危及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春市为例,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长春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河东 《经济论坛》2014,(5):165-167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分析,为进一步对该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特点,构建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真实有效性检验基础上,通过对参数变量的适当调控,选取五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是非线性的、时变性的复杂巨系统,SD模型分析此类问题具有明显的适用性。模型的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反映它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有效地反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杂行为。(2)在不同的模式下,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结果和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五种耦合发展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标。(3)依据SD模型,在数量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的变量进行合理控制,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把握人口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互动规律是调控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以山东省为实证区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阐释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互动表现。研究发现,山东城市化与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均衡发展,除了实现空间公平,还要实现总体效率的提高,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公平和效率的兼容选择和权衡。要想达到维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秩序的目的,需通过承认和规范特定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这些利益的调整,平衡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融合,实现利益最大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动力运行机制主要由自发生成的市场调节机制、理性设计的政府调控机制和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动力机制组成。  相似文献   

8.
将自然与人文环境比较特殊的欠发达地区—新疆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借助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深入分析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度。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结果,将南疆地区城市划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地域类型。除了库尔勒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属于和谐类型以外,其他4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均属于不和谐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非农人口比重增长,和谐度表现为"U"型变化特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主要描述经济、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设计了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计量模型,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北戴河旅游区为例,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北戴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掌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最后针对这种偏差提出了"纠偏"对策,即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对策构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伸小敏 《经济地理》2000,20(3):54-57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从城市化内涵 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该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21世纪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纪,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其主要动力之一,在城市化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城市化进程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对其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SR模型用于分析环境压力、现状与响应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过程中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冲 《经济与管理》2005,19(1):45-48
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多带来的住宅压力。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住宅产业的因素很多,主要存在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其主要对策为:在住宅产业经济可持续战略中,应以需求层次为导向,适度调低普通住宅和经济实用住宅的价格,改进个人住房金融服务,实现住宅产业的现代化。在住宅产业生态可持续战略中应发展绿色生态住宅模式高效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建立有效的土地产权制度。在住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建立合理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营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按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引发人口过度增长、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我国城镇建设因此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文章指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决策为我国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严格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地控制速度和规模,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立严格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城镇化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二者在西部地区能否实现有机结合,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西部地区生活模式传统,生态观念淡漠,城镇发展环境不佳;人口分布不均,生态消费过度,城镇体系发育不全;产业结构初级,生态压力加剧,城镇经济发展乏力;协调发展困难,"两型"社会难建,城镇整体质量不高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转变生态观念,改善城镇发展环境;科学合理规划,健全城镇演变体系;承接产业转型,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构建"两型"社会,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等相应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初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金龙  谢玲玲 《经济地理》2011,31(2):242-246
城镇化的本质就是通过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产生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城镇化不仅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的缩影,更是代表了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城镇化应该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在新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础上,对珠三角城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南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着独特作用,对陕南推进城镇化进程有重要意义。陕南在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着经济实力较弱、经济要素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大、管理体制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等挑战;也有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改善、移民搬迁等机遇。在分析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陕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并从提升科学制定规划能力,实现科学发展;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实现聚集发展、规模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实现持续发展等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