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北京朋友将要去英国留学。我只给了他一个建议:“试着在酒吧工作”。我没劝他去大英博物馆,也没劝他好好学习,只功他去探索酒吧。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我一生两次见到周总理。第一次是在1960年一个不寻常的时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来海南视察工作。当时,我在万宁县委工作,在万宁我向他汇报工作,同桌吃饭,陪他视察。第二次是1962年,中央召开扩大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我出席了会议,多次见到周总理,还聆听他所作的工作报告。周总理逝世后,1978年我到北京参观纪念周总理的展览馆。我真正接近他,还是他视察海南在南林、兴隆、万宁时有半天时间,时间虽短但却在我一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总觉得周总理身上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道德力量,吸引和感染着我。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当年在美国微软工作时,有一个好朋友,他工作非常勤奋。我来到微软中国后不久,他也被调来中国工作。刚得到消息时,他很兴奋,觉得和我一起工作,一定会得到更多“照顾”。没想到从他上班第一天起,我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再像过去那样进行好朋友式的交往。对此,他完全不能接受,觉得我变了,地位高了,连朋友都不要了。  相似文献   

4.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4,(40):112-113
<正>那天,当父亲到我工作的地方看我时,我便将我心里堵着的那股长久无法发泄的悲伤说了出来。早晨听班长说试卷费只差小麦没交上,我想起昨天中午他爸来学校看他的事:昨天就在我手棒教科书匆匆赶往教室的时候,我被一位老人叫住了。他告诉我,他是小麦的父亲。他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零钱并请我转交给小麦。还记得当时他父亲说卷纸费也在其中,可是他怎么就没能按时交呢?"老师,他家可穷呢……"有同学告诉我。  相似文献   

5.
那一年,我去TCL参观模具车间。陪我参观的是TCL的年轻管理者,1977年出生的,叫张荣生。他管辖着4000多名员工,工作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跟我在丰田汽车见到的一样。我不习惯一板一眼地听他介绍情况,于是问了他两个"散打"问题。  相似文献   

6.
那一年,我去TCL参观模具车间。陪我参观的是TCL的年轻管理者,1977年出生的,叫张荣生。他管辖着4000多名员工,工作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跟我在丰田汽车见到的一样。我不习惯一板一眼地听他介绍情况,于是问了他两个“散打”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一篇,我们谈了抑郁。这一篇,我们来谈谈创业者。最近,有一位年轻的弟子跑来告诉我,他想创业。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没有安全感,如果不创业的话,我实在没有办法跟富二代和官二代竞争了。"他是一个大型企业的中层,年薪在20多万,在他看来,创业是增强安全感的一个途径。我无法给他指引。我只能告诉他"创业是什么"——本来你每天只需工作8小时,  相似文献   

8.
未知的旅程     
《走向世界》2009,(9):90-92
我丈夫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我们有机会在世界各地生活和工作.我们住过瑞士、比利时、香港和现在的济南.无论他调动到什么地方,我都乐意跟联着他,因为他确实非常绅士.每次调动过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相似文献   

9.
《远东经济画报》2004,(11):94-95
演出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在人丛中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对方盯着我,脸上带着人们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时常有的那种表情,仿佛在说:“是你吗?”的确,15年前他在我手下工作。后来他跳槽到另一个城市。我自己也换了工作。从那以后,他结婚生子,事业上也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10.
提起孔繁森同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在自治区教委工作时,孔繁森同志在拉萨市主管教育工作,在工作上我们常有来往。他非常重视和支持教育部门的工作,经常深入学校,掌握第一手材料,每当一年一度的高考时,他都亲临考场指导工作,还亲自同我们一起抓农村教育改革试点。1987年以来,特别是在拉萨局势十分严峻的日子里,他和我爱人曲加同志始终战斗在一起,为拉萨局势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危日夜操劳,同甘苦、共患难。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  相似文献   

11.
我和严老相识近半个世纪,在他主持之下工作,也有整整四十年的光阴。他的为人和做学问方面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我都非常敬重。难以罄述。这里只把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作为在他周年祭前的追念。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云晓同志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了。那时我在北京军区任文化部长,他在沈阳军区任文化部长,每逢总政开会就有相聚的机会。我们年龄差不多,我却特别敬重他,因为他是文化部长中唯一的老红军了。他出身很苦,年纪很小就参加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中当过宣传员,做过各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斗争经历。我只听人说他会作曲,却不知  相似文献   

13.
侯伯文 《当代陕西》2011,(12):12-13
侯伯宇教授是我的二哥,是我的好哥哥。 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北大学工作,直到去世。他是把毕生都奉献给了我国西部的教学、科研事业。 我二哥被誉为“中国的骄傲”,我无权评说,但我可以肯定:他绝非英美教育的成果,他完完全全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骄傲”!  相似文献   

14.
马到要成功     
陈搦 《东北之窗》2014,(1):96-97
正"回家执教有压力,但更是一种挑战,我不喜欢一份非常安逸的工作,这会让我感到消沉。我希望通过努力,为家乡球队做点什么,毕竟我是大连人。这么多年,在大连工作时间很短,这次回来,要做出自己的贡献。"马林认为这是他回到家乡最重要的目的。马林的房间茶几上放着西瓜霜含片,在昆明冬训以来他  相似文献   

15.
坚定与进取     
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一直在张泽荣:老师领导下工作。他年长我若干岁,又有很多我望尘莫及之处,所以我视他为师长。完全出人意料的  相似文献   

16.
同志,你听说过孙洪昌吗?他是江西宜春地区金属回收公司的经理。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80年夏天,在河南新乡参加全国金属回收工作会议时。当时他才四十七、八岁,说话面带微笑,身体敦实、充满活力。 1980年底,他到省公司办事,我见他  相似文献   

17.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3,(30):92-93
课堂上的小飞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喜欢东张西望。起初,我摆事实讲道理,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来,我就批评他。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今天,我再次批评了他一上课时,当别人认真完成作业时,他却两眼盯着窗外,我提醒他,叮嘱他抓紧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就是大家相互服务,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通司机都懂这个道理有一次在加拿大坐车远行,司机知道我来自中国,休息的时候和我聊了起来。他问我,中国建了很多新的小城镇,没人去住,那是为什么?我说,主要是农民搬进去没有工作。他说,那哪能呀,大家相互服务不就创造很多工作嘛。我说是这样,但目前还很难做到这样。  相似文献   

19.
一周要言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15):28-28
“当年他(胡耀邦)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这位年已71岁的老者,一生完成过数十项科研课题、取得41项专利、并帮助过20多个企业发展。他是李氏拉推磁路发明人、国家发明奖获得者、航天部一等功荣立者。今年12月1日,李国坤教授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当我称赞他是天才时,他很谦虚地说:“我不是天才,我是苦才。”而在我眼里,每周工作、学习100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的李老,不仅是能吃苦的苦才,而且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大将之才,他的学术贡献和高尚品德令我感动。在多次采访的逐步了解中,我对这位埋头苦干的老科学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