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经验证据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姚从容 《经济地理》2012,32(3):138-145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1971—2008年碳排放数据,探讨中国与典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G8+5)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GDP增长,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人均碳排放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碳排放持续降低,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秩相关系数检验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发现7个发达国家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南非、中国呈显著下降趋势,巴西、印度、墨西哥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秩相关系数表明,7个发达国家中,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呈显著下降趋势,加拿大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日本、意大利呈显著上升趋势;5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急剧增加,随着人均GDP增长,人均碳排放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基于此,归纳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动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两项的积极互动,是经济结构优化和国家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当今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较,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一致,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在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促进和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建设,这是一个国家发展需要考虑及妥善处理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之后从单向线性模式角度,分别从结构转型理论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要素流动与城市化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890年以来,日本的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扩大、缩小几个循环的变化过程,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目前居民收入差距处于较小行列。日本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既反映了工业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一般特征,也反映了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共同特征。一方面我们应该了解工业化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遏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或者促使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R/S的中国碳排放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分形理论,利用R/S分析方法,通过计算1990-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Hurst指数和分维值D,分析了各地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Hurst指数的分布情况,划分了不同的类型区,对不同类型区的总量和强度演变趋势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排放总量增加的趋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些省区占到75.86%,但排放强度降低趋势具有较强持续性的地区也占到了64%,这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20%-40%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的持久性普遍大于排放强度降低趋势的持久性,再加上我国仍有部分省区的碳排放降低趋势的持续性较弱,甚至有些省区的强度降低趋势出现了反持续性,这说明碳减排压力较大,特别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探讨社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文章采用探讨二者变量关系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不同发展阶段下6个典型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个典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发展阶段,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问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过程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基于黄河流域县域经济体2010—2019年的数据,与通过卫星灯光测算得到的碳排放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比较“正常去工业化”与“过早去工业化”影响的差异,并探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调节效应和地区的路径依赖效应。研究发现:“去工业化”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过早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弱于“正常去工业化”;“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密切相关,并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越强,“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正向效应越明显;“碳脱钩”水平越高的地区,“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效应越强。因而,对于发达地区,去工业化与低碳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依赖型的地区,去工业化并非低碳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的方法估算了中国29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中国省际间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比较了区域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存在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西部地区不存在该曲线。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规律,主要有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及矿产资源消费的关系.以衡量工业化程度的三个指标(人均GDP、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和我国工业化综合指数为依据,对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进行了判断.通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的回归分析,预测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郭辉 《经济论坛》2014,(8):41-45
新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和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所呈现的能源需求特征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陷入两难困境。在估算了1978~2008年新疆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之上,从工业结构和城市化两方面分析了新疆能源消费引致的碳排放的主要特征,选用协整方法和VECM研究发现新疆的碳排放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水平和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每变动1%,分别带动碳排放总量同方向变动1.516%和3.038%。相比之下,工业产值变化对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影响。减排政策调控的重点应该是从节能和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两方面入手,才能在碳排放约束下实现新疆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回顾了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文献,然后以边际减排曲线为分析工具,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为依据进行不同交易范围下各国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通过构建两阶段模型,文章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未来承担不同减排义务情况下现阶段的最优出口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非附件B国家"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需加强合作以应对利益分配不公,中国需要针对13亿吨最优出口规模,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规模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自律性减排。  相似文献   

12.
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全球化问题促使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走低碳工业化道路,而实现低碳工业化的突破口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程度直接影响低碳产业竞争力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我国低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低碳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瓶颈。文章阐述了低碳工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分析了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作用及交互作用机理,构建了集群与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耦合螺旋模型,通过探讨制约集群导向进行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各种因素,进而得出结论,以集群为导向构建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是实现低碳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建议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低碳产业链或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宣传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技术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福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模型,比较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不同安排对发展中国家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in the market for carbon quotas and countries' commitments to reduce their carbon emission levels. We show that the CDM contributes to an efficient funding of clean technology investments in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However, the CDM is not neutral on the global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s as it entices countries to raise their emission caps. The CDM may also make inappropriate the inclusion of any country that takes no emission abatement commitment. It can even make inefficient a country's decision to commit to an emission targe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ce of non‐additional projects are also analyzed.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进程中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冬筠  魏伟忠 《技术经济》2008,27(12):87-92
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就其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立体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业化初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被动局面,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微弱;工业化中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准全面的;工业化后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作用是深入的、全面的变革。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其信息产业优化的产业结构路径应该从各自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以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为依据来制订。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进一步加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重要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各种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征收碳税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欧盟一些国家已实行碳税,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芬兰、丹麦、瑞典和英国为例,对这四个国家的碳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中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zes imported carbon emission at the firm level. To do so, we combine information on emissions, imports, imported emissions and energy prices for French manufacturing firms between 1997 and 2014. We documen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embedded in imports of Frenc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over the period 1997 to 2014 that is attributable mainly to a shift towards more carbon-intensive products and countries. We then estimate the impact of imported emissions on domestic emissions and emission intensity using a shift-share instrumental variable strategy based on third countries supply shocks. We do not find compelling evidence of an impact of carbon imports on total emissions, but emission efficiency improves significantly in companies offshoring emissions abroad. A 10% increase in carbon offshoring causes a 4% decline in emission intensity.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elasticity of domestic emission intensity to imported emissions is stronger in energy-intensive sectors, on high-productivity companies and among exporters. Reassuring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rted emissions and emission intensity does not seem to be driven by a pollution haven motive.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impacts o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of a global agreement to limit carbon emissions. A multi-sector, multi-region trade model (MS-MRT) is developed that foc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spects of climate change policy. These include the distribution of impacts on economic welfar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across regions,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carbon emission limits in Annex 1 countries on non-Annex 1 countries, carbon leakage, changes in terms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tput, and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Our central estimates are presented with a set of sensitivity tests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our conclusions depend on elasticity and baseline assumptions. A technical appendix presents algebraic details of the model structure and calibration.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市2002—2011年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将30个省/市按照碳集中度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碳排放区域。利用STIRPAT扩展模型,并采用SPSS岭回归方法对3个碳排放区域的碳排放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我国在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上还比较落后,使得整体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碳排放的增加量比利用科技手段减排的CO_2要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采用SFA模型,将对碳排放效率有影响的七个变量加入模型,测算出1996-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值。然后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碳排放效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在地区上存在趋异的现象,即碳排放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系统的碳排放协调机制,保证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