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管理创新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隐性知识的特性、知识共享与转移主体的多层次性以及企业的环境共同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要消除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需要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臆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隐性知识的特性、知识共享与转移主体的多层次性以及企业的环境共同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要消除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需要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7,(12):117-123
用户隐性知识转移效率低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由于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涉及多种技术集成,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用户的合作意愿与专业能力、知识的复杂性以及组织间情境差异等因素阻碍了用户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通过对某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深入研究,重点剖析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用户隐性知识转移路径的演化过程,随后从理论上探讨了装备制造企业突破用户隐性知识转移壁垒的路径创新模型。在实践方面,指出基于构建用户工作环境、研发人员角色转换以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路径创新能够促进用户隐性知识转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推动装备制造行业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7,(12):88-94
已有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嵌入程度会影响其创新绩效。本文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和网络嵌入理论,构建网络关系嵌入特征核心维度关系强度、知识(隐性和显性)转移和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并以2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发现,关系强度对创新网络中的隐性知识转移具有正向影响,对显性知识转移具有负向影响;关系强度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路径,但关系强度通过促进合作网络中的隐性知识转移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管理启示:中小企业应该与网络伙伴构建强弱紧密程度不同的差序格局关系,以获取不同的知识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5.
由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大多是个体层次的,策略性地建立和利用人际关系,能有效的促进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共享创新。  相似文献   

6.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管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所在。文章在阐述隐性知识管理相关概念基础上,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四点措施,从而希望对企业的隐性知识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农军  周云仙 《民营科技》2010,(9):171-171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特定的组织、设施、机制、模式、原则等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对所有知识资源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员工能便捷的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实现企业知识收集、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及显、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团队间管理技能的学习通过隐性知识转移实现,组织变革中管理团队合作效果受文化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团队技能的提升,基于互惠性偏好的管理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文章分析管理团队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变革过程中互惠性偏好对管理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构建变革过程中互惠性偏好影响管理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并对变革管理团队进行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9.
核电企业是技术高度集成的发电企业,注重知识的良好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文章通过分析阐述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研究了隐性知识挖掘的原则、关联方法及转化技术。提出在核电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中,应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库、技术专家网络和知识交流系统。并结合核电企业员工培训与管理方法,探讨了核电企业隐性知识挖掘与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0.
企业管理中,加强知识的共享,可以大大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实现.通过比较可以查证的各种关于显性知识在企业管理中担当角色的文献资料,关于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分析了基于SECI模型的企业知识管理中有关隐性知识的转化及共享途径,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核电企业是技术高度集成的发电企业,注重知识的良好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文章通过分析阐述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研究了隐性知识挖掘的原则、关联方法及转化技术。提出在核电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中,应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库、技术专家网络和知识交流系统。并结合核电企业员工培训与管理方法,探讨了核电企业隐性知识挖掘与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5,(34):237-238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总结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内涵,梳理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论述,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集群已成为企业主要的合作模式,而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隐性知识主体作为隐性知识依附的载体,必然引起产业集群内组织对隐性知识主体的激烈争夺企业应从保持组织竞争力的角度实行一种补偿机制,吸引隐性知识主体留在组织中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获得、转移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层面隐性知识的转移,维持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耗散结构论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机理分析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宾  吴洁  黄伟  施琴芬  张运华 《价值工程》2010,29(11):141-143
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主要生产与传播基地,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企业和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高校竞争优势的创建和维持取决于知识转移的绩效,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的绩效。同时,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又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耗散结构论的视角,运用耗散结构和熵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主要转移途径,从定量的角度对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进行了阐释,并结合高校的三大功能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企业机制创新途径——从个人化、部门化为重点向以团队化转移。房地产公司成功的关键点依赖于多种技巧以及判断能力的实时结合,从本质上看,房地产企业是知识型的企业。 房地产企业要把握知识管理创新,就要通晓知识管理创新的内涵、熟悉知识创新管理者特征、把握并成功运用知识管理创新成功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曹洋 《物流科技》2019,(3):40-42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知识已经成为集体、个人竞争的基本要素,也是集体和个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是知识管理过程的主要活动,其中知识转移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通过阐述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深入并全面分析知识转移与物流、知识转移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国际代表性企业西门子家用电器为案例进行探讨与分析,探索企业经营中知识转移的具体过程。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促进更多跨国物流企业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健康、长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联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学研联盟的相对优势在于各主体能够通过知识转移,实现知识共享。随着对知识理论的深入研究,隐性知识被视为包含着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资源。然而,现阶段大量研究表明产学研联盟的隐性知识转移遭遇阻碍,导致很多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难以分享,严重制约产学研联盟的发展。分析产学研联盟的隐性知识转移阻碍成因,从互惠性偏好视角探讨隐性知识转移阻碍的协调机制对于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波粒二象性”本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讲的是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周围伴生着其运动信息的自然界普遍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知识管理引用此概念,形象地描述了知识的特性。“粒”指实体的知识,“波”指过程的知识,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它们的流动、碰撞、共享所产生的效应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企业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这恰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真谛。然而,企业知识资源犹如一座漂浮在水面的冰山,一小部分显性知识露在水面上,大部分隐性知识埋在水面下。这就是企…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社会大环境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至于很多企业认为谁拥有独有知识,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的主体,占企业知识的绝大部分。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决定企业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它有利于企业及时把知识转化成知识资产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结合SECI模型对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及其转移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结构层次关系,最后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该研究将有助于建筑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转移,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