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塑农业     
正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提出把"互联网+"列为中国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的战略。"互联网+"的时代,可谓智慧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也决定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扑面而来的"互联网+"热浪正席卷着整个农业产业。通过重构社会资本流向、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融入到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当中,利用"互联网+"切实解决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河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现实,分析了"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并梳理了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河南省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以期对"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将传统水果产业与互联网整合升级,对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山东省水果产业绿色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山东省"互联网+"水果产业实施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推动线上线下交易融合、搭建多元化"互联网+"流通渠道,强化"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4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休闲农业产业链是休闲农业生产分工与协作的重要载体,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升级,能够最大限度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结合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相关思路,对我国目前的农业休闲产业运营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系统提出"互联网+"视角下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链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生产分工与协作的载体,由于当前农产品供求结构的不平衡和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使得农业产业链在横向融合与纵向合作中各环节的增值效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互联网+"为农业产业链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可以通过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来重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本文在析取了农业产业链中关键链环的基础上,对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升级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将为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本文运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路径:一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融合应用,二是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三是加快提升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四是加快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互联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必将引领驱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发展重要机遇,作为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农业无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研究,并联系"互联网+"的背景,探索阻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深度分析"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的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实现科技信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重要一环。为此,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举措。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运用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霎时热遍全国,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变革,实现跨界融合具有巨大的驱动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部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WTO协议下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互联网+"的影响因素,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与"互联网+"协同机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路径,以期对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基于UNCOMTRADE数据库和SITC,Rev3商品分类方法,结合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与趋势,从总体、分区域、分种类3个方面判断了2000—201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方法]依次计算四种实证测度指数(RCA指数、TCI指数、TII指数、GL指数),分析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结果](1)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贸易逆差呈N型趋势;(2)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个别区域和几种农产品上,东南亚依然是最大的贸易市场同时产品市场结构发生改变;(3)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互补性明显更强,比较优势差异明显,双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结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抓住新机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优化贸易结构,充分发挥各国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场模型的“两区”划定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科学评价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简称"两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遴选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实现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精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方法]以物—场模型为基础,构建基于耕地适宜性、耕地多功能协调性以及周围环境影响辐射场的"两区"划定合理性评价模型;借助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两区"划定的合理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综合考虑"两区"划定合理性评价等级及空间集聚类型,采用矩阵组合法对"两区"划定合理性进行优化布局。[结果]选取鹤峰县为研究区域,对其2019年"两区"划定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两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将评价结果划分为4种类型:高度合理区、中度合理区、一般合理区和较低合理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定量化评价分析,鹤峰县"两区"划定结果整体上较为合理,其中合理区面积占"两区"总面积的91.58%。[结论]该研究为"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可为"两区"空间布局优化、促进"两区"功能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乡村资源与规划的集中收缩是现状分析和新一轮政策引导的明确指向,文章通过分析鲁西南原生农业型乡村规划实际,从居住、公共服务支撑、文娱休闲、消费4个微观层面考察生活空间构建对应"收缩"的现状,为制定相关响应对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样本。[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际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案例乡村展开乡村规划、社区建设、生活空间现状的综合调研,总结出区域现状和特征。[结果]新旧乡村社区存在原有生活方式与人居条件的不平衡发展,呈现破与立的矛盾多样性;人员结构、老龄化等问题没有得到切实的空间响应,新型乡村社区建设的城市化思维植入严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空间与人口规模、人员结构的综合统筹仍不够合理,资源分散且设施陈旧;文娱休闲空间微观响应没有切合居民生活方式由农闲向休闲的转化特质;单一化、散点式消费空间难以提升并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乡土特色的集市正逐步消亡,侧面加剧了乡土文化的衰退。[结论]"精明收缩"理论的应用不单单在于规划层面的实操,更在于精细化的落地实施和价值评判;面对收缩实质,乡村社区生活空间发展应变"被动"为"主动",在生态产业与生态社区耦合发展、居住空间分类整合、公共资源集约等方面积极调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分析入手,提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环境保护,阐述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和农业环境保护产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主动服务等途径,使农业产业化更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产业振兴是关键,农业“新六产”作为产业升级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战略意义。[方法]根据农业产业振兴战略实施效果与“六次产业”的研究成果,探索农业“新六产”的理论逻辑与形成路径。[结果]目前,农业“新六产”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概念解构、发展现状、发展问题与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缺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案例的理论归纳。研究基于农业“新六产”发展的4个阶段,提出由产业联动层、发展模式层与新型业态层3个模块构建的农业“新六产”理论架构; 在此基础上,为新型业态层中物流终端型等5类业态设计了形成路径与逻辑图组。[结论]理论与路径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传统的产业融合模式寻求突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包括平衡利益群体、强化产业结构、判断产业融合模式可行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个方向。在进一步研究中,农业“新六产”可以从新业态理论拓展、综合型业态战略实施与业态评价方法等维度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农业为国本,几千年来中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也形成了有明显农业文明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近代我国农业逐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方向发展,农业经济随之向市场化与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成为当前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城市化的人口集中、经济活动聚集、社会经济结构巨变等发展特点出发,探讨了城市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强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科学制定土地流转政策等建议,以期为城市化背景下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或促进作用,进而为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为例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并尝试探索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虚拟耕地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对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约束程度变化不一;虚拟耕地资源增长率、虚拟耕地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是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整体差异明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于二、三产业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当前政府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速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重要突破口。我国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然而经历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十分低下,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成绩,依然面临着机制制约、科技落后、企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与长久以来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地方出现的农业企业由于孤立发展也难以对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大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因此,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的优化是当前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数据和河南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详细说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2006~2013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速率6.93%,在此影响下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9.98%;农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达26.69%;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达4.76%和4.11%;棉花种植面积年减少速率达80.18%;农业播种面积年增长速率3.42‰;此外,农用机械使用率和农村人力思想素质均提升。[结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民收入和农业种植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单一化、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及农村人力资本趋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的农产品贸易,共创环境优化和贸易获益的共赢局面,文章基于199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5个区域4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农产品贸易和碳排放之间的双边关系。[方法]首先,评估农产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创新性地采用农产品贸易开放指数(TPI)测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其次,构建纳入碳排放的指标体系,设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项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对农产品贸易及其效率的影响。[结果]一方面,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开放度越高,碳排放越高;另一方面,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对其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物流综合绩效的提升、是否加入WTO均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贸易效率。[结论]中国应积极利用沿线国家的碳资源,扩大与沿线区域,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含俄蒙)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对西亚和中东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