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投递的定量标准,长期以来是以投递里程和投递点为主要依据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人们对报刊的需求量以及通信往来的邮件量不断增长。我县1980年发行报刊累计份数为1.7百万份,投递邮件量将近3百万件,而1985年发行报刊累计数和投递邮件量分别上升51.1%和86.3%。加之原来农村以生产队为生产单位的体制变为一家一户的承包责任制,农民迫切地  相似文献   

2.
报刊发行,长期以来是邮政的主要业务之一。从邮政来说,报刊运输量和投递量所占的比重为邮政各行业之首。近几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发行费率的部份调整,报刊大幅度调价,报刊自办发行日益增多,部份报刊社自负盈亏以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西欧国家的信函授递时限西欧国家的信函投递时限一般都比较短,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卢森堡、荷兰和丹麦的信函投递时限均为一天。在信函交寄后,只需一天完成投递的信函件量德国达90%、爱尔兰达86%、葡萄牙达80%、比利时达76%、英国达76%、希腊达44%,意...  相似文献   

4.
陆广春 《中国邮政》2009,(11):52-53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6.6%。为解决农村邮政服务水平低、投递装备差、投递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吉林省邮政公司打破农村行政区划,采取跨县区、跨乡镇调整农村乡邮网络的措施,实行乡邮员相对集中发班的“投递中心支局”管理模式,减少了农村投递支局的数量,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品牌形象改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订户卡是掌握订户订阅报刊种类、份数、订期和户数,便于组织续订,做好分析研究,掌握发行分布和深度的重要凭证,也是贯穿整个发行业务内部处理最原始、最重要的根据。投递卡是投递报刊,也是杂志订户签收的依据。因此,无论是订户卡还是投递卡,都必须设置如卡片箱、卡片柜和卡片盒等工具存放之。同时还应严格做到:1.保存完整,严防散失。由于缴款、登记、要数、填制各种表单和投递报刊都离不开卡片,任何一张卡片错乱、散失,都会出现错漏要数,错漏投递,损害订户利益。2.整齐有序,抽取便利。由于整个发行业务的内部处理过程,从…  相似文献   

6.
从报刊市场变化看发投公司发展前景张万富当前,报刊发行运作机制一个突出的不适应,表现在收订与投递脱节,无法有效地发挥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出路是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实施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发行投递专业一体化承包方案,推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发行投递公司。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海林县邮电局投递班,自1987年以来,坚持开展文体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纳入日程坚持不懈投递班只有10名内勤和12名外勤人员,青年职工占99%。承担着一镇一乡,1个县城4个县团级单位,共10万人口的通信服务任务。全班日投递量190公斤,日行程287公里,固定投递户1117户,日均投递报刊12540份,平信  相似文献   

8.
一、农村投递需求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投递难度大。四川是拥有一亿多人的大省,面积57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占97.5%;交通极为不便,624个乡不通公路,通公路的乡多为简易公路,除成都平原外,乡到村、组均是羊肠小道;8500万农民居住分散,一户一个地方;行政村一直未形成中心,具有典型的小农经济特点。农村邮政投递均靠步行,工作量小,行程长,间日、三日班居多,一天只能投递乡的一部分。邮件量小,收件人要求高。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但工农业总产值排到全国第27位。“老、边、少、山”涉及89个县,贫困户约占三分之一。乡镇企业除少数地区外发展缓慢。农村用邮量少,一个乡平均每日不到30件,年报刊流转额3000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382万农民出省服务,被称为“川军入黔、入粤”,劳务市场很是活跃。留在农村从事工副业的农民,为数虽然不多,但迫切要求把邮件、报刊直投到户。邮电部门以现行投递方式,将点连线编成网,增加投递深度、广度和频次,无论是人力、财力、物力都是难以承受的。邮政投递亏损严重,现有水平难以维持。四川  相似文献   

9.
适应市场需要投递争创“名牌”常州邮电局戚墅堰分局投递班常州邮电局戚墅堰分局投递班现有职工22人,分投递发行、报刊分发、给据分拣、报刊零售五个工种,以投递为主,设城乡段9个,乡区段4个,1994年流转额173万元,投递服务范围28平方公里。班组自198...  相似文献   

10.
为农民用邮提供方便———四川农村邮政通信推行多种不同投递模式的报告○李琳四川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因此,农村邮政通信工作得好坏,是检验四川邮政通信整体水平的一块试金石。点多、面广、线长、分散、情况复杂等自身具有的特点,使四川农村投递...  相似文献   

11.
投递网是邮政的基础网络、标志性网络,是邮政核心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邮政投递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报刊社的发行队伍、私营公司的配送队伍以及国营的中铁快运、民航快递等,规模很大,实力很强,对邮政投递构成很大威胁,邮政的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如果邮政投递做不好,如果邮政不能够成为投递的一流服务经营商,那么邮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本,失去立足的支撑,只有加快投递网建设,才能使邮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投递网建设是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真正把投递网建设好,那邮政的运作就有坚实的基础。关于投递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南京邮政局狠抓报刊短缺获成效1996年,南京市邮政局继续深化、完善发行投递承包奖励办法,活跃发投人员生产积极性,使报刊流转额显著增长,党报党刊发行量稳中有升。同时还狠抓报刊短缺补损难这一用户意见突出的问题。规定本市报刊短缺补损或无补退款期限为15天,...  相似文献   

13.
根据德国电子商务协会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电子商务是目前推动快递和包裹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1年,B2C已经超越B2B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前者占总投递量的48%,年处理包裹约9.9亿件;后者业务量约8亿件,占据39%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中国邮政》2005,(12):24-24
本期主题业务:投递 投递服务是邮政通信生产流程的最后环节,也是邮政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更是邮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投递服务水平的高低,代表和反映着邮政的社会形象。随着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投递量、投递对象、投递领域不断增加,这给邮政投递在时限、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各地邮政各出“高招”,不断完善投递服务,提高投递水平,为邮政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添加砝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吴建武 《邮政研究》2000,16(2):23-23,25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报刊业务却在渐渐萎缩。究其原因 ,除发行费率、报款结算时间、服务态度等问题外 ,邮政收投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制约着报刊发行量的增长 ,已成为制约邮政基础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严峻的形势 ,改革城市投递网络 ,增强报刊收投能力 ,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投递网改革的必要性1 .投递网是邮递类业务传递赖以实现的基础网各项邮递类业务产品价值能否最终实现 ,从根本上取决于投递网这一环节服务的优劣。对报刊发行业务而言 ,投递网则显得更为重要。绝大部分报刊业务从收订到投递 ,首末两端都需要收投…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邮政投递概貌美国邮政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投递业务量最大的邮政机构。在美国邮政全部70万名员工中,仅从事投递的员工就高达30.6万名(其中,城市投递员23万名,农村投递员7.6万名),约占全美邮政员工总数的43%,远远超出其他国家邮政。  相似文献   

17.
谈到报刊发行,潍坊邮政绿衣人便由衷地感到自豪。他们在连续多年夺得全省报刊发行流转额第一名的基础上,2001年度报刊收订又创佳绩,流转额达到7240多万元,再次荣登冠军宝座。在日趋激烈的发行市场竞争中,他们是如何“卫冕”成功的呢?投递改革激活力随着发行市场多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用户需求服务意识的增强,改革原来的内部作业方式,加大投递深度,缩短投递时限,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潍坊邮政部门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对投递体制进行彻底改革。他们根据需要,于去年底在全市组建了第二支投递队伍。两支投递队伍…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邮电局为适应市场需求,缓解社会用邮紧张状况,近年来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邮政终端改革之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展综合代办所171处;特快、集邮、报刊等专业代办点34处;代办邮路285条,占全部邮路的42%;代办邮量已占全部邮政业务总量的五分之一。基本解决了群众用邮难的问题。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汇款难、投递慢问题。目前,205个邮政代办所有规划地分布在全市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不少报刊社实行自办发行,与我们邮政三大业务之一的报刊发行业务,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寻求报刊发行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关系到实现邮政扭亏的突出问题。目前,各地市、县的地方报纸,几乎都组建了投递网,实现了自办发行。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就投递质量来...  相似文献   

20.
简化报刊改址手续的建议和设想现行报刊改址规定手续比较复杂麻烦,先须由订户持原报刊订阅收据到营业窗口办理手续,然后由营业窗口通知发行部门办理改址、再由发行部门通知投递部门按新址投递。由于这一做法环节多,要求高,如某环节配合不好或稍有疏忽,轻则导致延误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