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的现状,明确了生态经济理论应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并指出实行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发展草地农业、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最后,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抓住机遇 促进云南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各级领导为了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确立云南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提出促进云南农业持续 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锋 《经济问题》2000,(8):51-52,63
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承受着人口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双重压力,却又难以得到本地非农业部门的支持。我们要正确认识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实行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快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东西部地区的交流,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作为西部地区活动最早的初级经济门类,是对西部生态安全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又是西部国民经济的基础。西部4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有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关联效应”。就西部国情而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安全等问题主要在农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是解决西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的根本。无论是从保障民族人口消费品供给这一生活现实看,还是从农业生产的剩余是社会其他分工的起点这一经济学原理看,从农业开始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就探寻到了21世纪关于西部人口脱离贫困、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经济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经济关系,是把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一统改虑,使得农业生产长久持续地发展。枝江市是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试点市,通过运作认为;除适应市场要求搞好结构调整外,重要的是合理定位,科学运作,全面优化环境建设,文章就此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3)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之势。如何建设好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对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一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一项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 ,如何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来调整山西省农业结构 ,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对两大市场的分析 ,提出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一雅 《经济师》2006,(10):18-19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的重点是向广度进军,发挥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要,为今天的农业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1996年以来,尽管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但由于粮食供给超过需求,使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适合农业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基础,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是关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宁南旱作农区是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农民生活十分贫穷。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面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草畜一体化生态经济农业将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农业必将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磐安县实施“生态富县”战略,对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提出今年要有5个新突破,即是生态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培值支柱产业上有新突破,争创生态和绿色品牌上有新突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上有新突破,并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曹东勃 《财经科学》2010,(3):95-102
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和调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标志着东北地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增量因素。然而,东北地区水资源占有量又与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需要极不相称,以占全国9%的农业用水创造了全国16%的粮食产出。靠天吃饭、干旱缺水已成为东北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应当通过促进农艺抗旱节水措施的应用、加强农业用水服务管理的效率、不失时机地推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渠道,突破水资源瓶颈,发展现代高水效农业。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选择性流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农户兼业生产的新技术采用模型,不但考察了兼业生产农户对新旧技术收益的比较、新旧技术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比较,而且考察了采用新技术后新技术投入物在劳动力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下的使用量大小以及由此导致的最终产出的比较。结论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相比,当农业工资率与非农工资率差距比较大时,劳动力流动下的兼业生产行为提高了新技术采用的收益标准,抑制了新技术采用量,从而导致农业产出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优财政支农支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是必然选择.但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能无限增加,必须确定其最优规模和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既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生产性支出,也要增加财政支农非生产性支出,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身心健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剖析了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强化庭园经济的必要性,说明发展庭院经济是摆脱农业困难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尽管财政部一直强调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但依然存在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2006年5月我国启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但整合的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未必合理。为破解财政支农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财政支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财政支农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层剖析,并基于财政、金融支农比较优势整合观,提出了政府应在深刻认知财政支农规律的基础上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予以整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农业化道路。大农业革命预示农业化时代的到来,而中国大农业革命的来临则反映当代“向东方转换”和“走绿色道路”的大趋势。9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弊病日益加剧,酉方的现代化方式日益失色,“回归自然”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日益高昂。农业化将是紧随“第三次浪潮”而来的“第四次浪潮”,它将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面貌大为改观。最后,本文提出大农业发展的若干方略。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4。然而,与自身实力及其出口贸易相比,农业品牌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农业品牌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山东农业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及其出口贸易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山东农业强省地位的巩固。面对现实,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品牌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强势农业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战略;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尽快建立强势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为强势农业品牌的培育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延安地区农业演变历史为例,抽象出延安地区以两大消费缺口为中心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延安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并推导其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机制和效应。  相似文献   

19.
沙漠是陆地生态系统最脆弱的一环,我国是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西部更为甚之。但沙漠并非不毛之地,只有利用它具有特殊的条件和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开发潜力巨大的沙漠农业,其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尽管近2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粮食与食物安全问题,农业科技进步与国际农业竞争问题,农业成本与效益问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问题等却使农业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本文拟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问题做一些初步的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