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语》尧曰篇第二章,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子张问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543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皮,将主持政务的大权授予子产。子产执政一年的时候,权贵们反对,扬言杀之。执政三年,这些人看到子产的政绩,也从这些政绩中得到了实惠,转而拥护子产,害怕他万一死了,再没有人可以赶得上他。子产成为春秋时期乃至整个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郑国是小国,周旋于秦晋楚齐等大国之间,外交成为决定国家生存的要务。子产办外交,善于用人。冯简子能决断大事。子太叔外貌美而内有文采。子羽容貌粗陋不宜充任使者,但能了解四  相似文献   

3.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前提是成为圣人——最高明的医学工作者。这当然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相似文献   

4.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经验时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输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能用各种人才,项羽连一个范增也容不得,刘邦因而战胜项羽.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看到有的领导者政治立场坚定,也有能力,年富力强,就是容不得人,不论在哪儿工作,领导班子都弄得疙疙瘩瘩,七股八叉.结果本人功败,党的事业也受损失.这是现实的教训.古今领导实践都证明容人意识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那么容人意识应该有哪些内容呢?  相似文献   

5.
题记:<孙子·势篇>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疾,其节短.  相似文献   

6.
敬忠以劝     
《现代班组》2008,(2):30-30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孔子说,你对他们庄重,他们自然会敬重你;你让他们都能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爱,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相似文献   

7.
桔槔是中国古代汲水或灌溉用的简单机械,根据杠杆原理制成。《庄子·天地篇》中有一段孔子的弟子子贡与一位为圃丈人关于桔槔的谈话,颇有深意。作为那个时代"农业机械化"的先进工具,当子贡把桔槔推荐给那位“抱瓮而出灌,用力甚多而见功寡”的为圃者时,却不想遭到了对方的抵制:“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相似文献   

8.
马援诫侄     
东汉时,马援有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这两人喜欢讥讽和议论别人,相当浮滑。马援远在交趾写信劝诫:"吾欲尔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诫兄子严敦书》)马援说,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9.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尽责。不要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是少有的。”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唉,算了吧!我看不到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我  相似文献   

10.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中这篇关于"过"与"不及"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度"作为质与量有机统一的哲学内涵.通常我们说凡事要把握好"度",就是要求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度者,简言之,分寸、火候也.而管理学意义上的度,则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支配、控制和影响被管理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程度和力度.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有句名言:"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都是尺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这支‘翼',是‘青年之翼',引领青年主动承担责任之重;这支‘翼',是‘电网之翼',带领我们做好电网安全守护神;这支‘翼',是‘希望之翼',预示着一个团队充满了希望和生机!"青年之家这里教他们"学会担当"说起"电之翼·青年之家",说起"翼·先锋班组"创建,国网廊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青年员工金明淑滔滔不绝。这位2012年入职的美女硕士,一  相似文献   

12.
《施工企业管理》2011,(4):91-91
【原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13.
嗜鱼莫受鱼     
刘向在《新序·节士》中记载,“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许多有建树的人,都有一种“吾不如”精神。所谓“吾不如”,是说“我不如某某”,或是“某某比我强”。这不仅仅是一种自谦之辞,而且也是于人于己的实事求是,是一种“自知庐山真面目”的表现。 汉高祖刘邦就曾公开承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相似文献   

15.
论信 针对春秋末年社会失信现象极为严重的情况,孔子十分重视“信”的道德思想。仅在《论语》一书中,“信”字就出现了三十八次。就“信”之内涵而言,除了“信心”(如《公冶长》篇云:“子(孔子)使漆雕开仕(做官),对曰:吾斯之末能信(信心)。子(孔子)说(高兴)。”)、“相信”、“坚信”、“信仰”(如《述而》篇曰:“信而好古”;《子张》篇曰:“信道不笃;”《泰伯》篇曰:“笃信好学”;《宪问》篇曰:“吾不信也。”)之外,主要的涵  相似文献   

16.
所谓“贪官”,一是那些撞在了法律的枪口上丢了乌纱帽的人;二是仍居官位大捞特捞的人。不论属于哪一种,都应该在被唾弃之列。但如今社会上偏偏就有一些逐臭闻腐之辈,每闻听贪官被抓便叹曰:“见好就收何至于?”;对现行贪官之理解则曰:“哪个螺丝不吃泥?”此种情绪虽不是主流,却也决不是少数。“贪”是一个政党的大敌。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反腐倡廉,党心所思,民心所向。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拒腐防变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党的十六大再次把坚决防止和反对腐败作为全党一项重大…  相似文献   

17.
人心的堕落     
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孟尝君曾有养士三千,可倒霉的时候,那些"贤士们"纷纷开溜,使孟尝君大为沮丧.有位谭拾子这样劝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有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诸以市喻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市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忽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毛泽东同志以建立新中国的实践证明了领导者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决策和用人。决策对于一个一把手来说,确实至关重要。而求贤用才,知人善任,又是一把手能否成就大业的关键。古今中外有远见、有水平的领导者都懂得用人的重要,历史上每个开国皇帝无一不把举贤、用贤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明朝皇帝朱元津说:"才者,国之宝也。"汉高祖刘邦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似文献   

19.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相似文献   

20.
<正>《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亿说:“一切管理都是控制性的游戏。”虽是调侃,却也有几份道理。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控制,不失控。那么,在企业管理中,是“宽”一点“控制”得好还是“严”一点“控制”得好呢?这里面大有学问。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刑法颇重”,法正认为,连刘邦入秦也不过“约法三章”,宜“宽刑省法”。但诸葛亮不同意,他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至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汉之道,于斯著矣。”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可谓深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用重典来治乱世,当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