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点关注     
国债期货时隔18年重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8月30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已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挂牌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于2013年9月6日上市交易。同日,中金所正式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标志着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业务规则全部完成.中金所业务规则体系调整完毕.国债期货的上市准备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3年7月8~14日,中金所就《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从最终的业务规则来看.个人投资者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门槛仍为50万元,与股指期货相同。不  相似文献   

2.
王祥胜 《理财》2013,(3):24-25
18年前,国债期货经历短暂辉煌后被迫暂停。18年后,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前提下,中国国债期货蓄力重出江湖。2012年12月19日,国债期货仿真合约TF1212平稳交割。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总经理张慎峰等人已明确表示国内国债期货合约、规则已经设计完毕,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2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布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及相关实施细则,标志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规则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已经建立。预计,股指期货的上市进程将会加快。5月份,M1、M2增速有所放缓,人民币贷款增速继续加快;上交所国债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银行间本币市场利率有所回落。[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宋浩林  孙文军 《时代金融》2012,(14):20-21,23
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阔别市场近17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再一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完善的国债期货交易合约和制度,确保国债期货交易规范运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国债期货试点特别是"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的合约设计和制度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阔别市场近17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再一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完善的国债期货交易合约和制度,确保国债期货交易规范运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国债期货试点特别是"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的合约设计和制度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坷  彭颖怡 《时代金融》2013,(18):234+236
国债期货在我国并不算一个新鲜事物,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成为轰动市场的"327国债事件",同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我国首次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以失败而告终。沉寂了近17年后,我国将在近期重启国债期货交易: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2013年4月1日证监会主席肖钢批准了中金所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上市迈入最后冲刺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从中金所国债期货合约入手,介绍国债期货相关概念,此后阐述转换因子的原理并给出了三种选择最便宜交割证券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简称“中金所”)正式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国泰君安期货、海通期货、东证期货等近10家机构参与首轮联网测试。早在去年12月,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在中国国际期货大会上曾透露,中金所正在规划推出国债期货,此次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启动,意味着国债期货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上民 《时代金融》2007,(6):2-23
2007年2月27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称中金所)表示将按照证监会的统一安排,在准备充分、条件成熟时推出股指期货。政策层面已为金融期货“开闸”。修订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已在2007年2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了原则通过,于3月16日颁布,4月15日正式实行。目前中金所又公布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规则》及其8项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国债期货是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17年前因“327国债”等风险事件影响被叫停。时隔17年后,重启国债期货的呼声在两会期间再起。此期货品种何时能再次上市?时机是否已成熟?将给市场带来怎样影响?能否保证“327国债”等风险事件不再发生……带着这些疑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  相似文献   

10.
光阴如歌,17年荏苒而过。1994年底,全国国债期货总成交量曾高达2.8万亿元,但随着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引发轰动市场的"327国债事件"后,同年的5月17日,证监会下文暂停了全国国债期货交易。不过,等待了17年的国债期货近期将"重出江湖"。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启动了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将分批次发展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债期货筹备工作在完成了内部系统测试后,于2012年2月13日仿真交易上线运行,并在3月中旬顺利完成了首次仿真交割。4月23日,仿真交易面向中金所所有会员开放,进入全市场技术测试,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国债期货进入模拟临战阶段。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出通知于6月6日进行国债期货合约交易结算测试,此举意味着,国债期货将进入到实战阶段,作为重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阔别17年的国债期货再次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5月17日在第37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公开论坛上表示,中金所将尽陕推出国债期货,从中期国债开始,逐步扩大到长期国债及短期利率产品。朱玉辰透露,目前国债期货的合约设计、规则准备、技术安排均已就绪,并已进行了半年的仿真交易,将争取尽陕推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合约及规则,并在交易合约、规则和交割制度等几个主要方面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债期货试点交易进行了比较,认为本次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在制度设计上已经有效避免了上世纪90年代国债期货试点交易的缺陷。同时,本文对未来国债期货交易的制度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联网测试正式启动,8家金融机构参与首轮联网测试。仅仅两个多月后,4月23日,仿真交易又开始向全市场推广,国债期货再次走入公众的视线。本文在对我国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可能会给未来国债期货市场带来潜在不利影响。同时,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虽然潜在风险客观存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的不利影响完全可控,未来国债期货市场可以保持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5.
小刚 《云南金融》2010,(5):32-33
2010年4月15日,中国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上市,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细则》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6.
安国俊 《银行家》2012,(9):76-77
日前,国债期货重启成为政策层、监管层、市场层各方关注热点。从国债期货停盘至今已经17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市场交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具备了恢复交易的良好环境。在制度安排和交易环节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 012年2月份推出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已为国债期货的重启奠定了一定基础。国债期货重启的意义但国债期货重启之路上更大的牵引力量则来自完善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的内在需要。从目前情况看,借助国债期货推  相似文献   

17.
张立华 《时代金融》2007,(10):24-25
2007年6月2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交易规则》及实施细则,标志着股指期货的上市步伐越来越近。股指期货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块巨大的产业蛋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业界盼望已久的国债期货上市时间,7月5日终于落地了另一只鞋子。而早先落地的那只鞋子应该是早在2012年2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I简称“中金所”)开始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7月5日下午表示,国债期货已获国务院批准,证监会批准中金所开展国债期货交易。该发言人还表示,中金所已经完成了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设计、规划制定和技术系统测试,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监管部门还在准备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工作,这些工作还需两个月。业内人士判断,国债期货或于9月中旬正式上市交易。2012年我国发行国债约1.39万亿元。截至2012年底,我国债券市场的国债发行余额已达7.42万亿元,其中记账式国债7.07万亿元,储蓄国债0.3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9.
王珂 《证券导刊》2010,(4):51-52
交易规则全线亮相股指期货登场进入最后倒计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19日在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规则》及多项实施细则修订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上此前发布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征求意  相似文献   

20.
理财     
《财会学习》2013,(10):40-41
国债期货的规则与投资策略9月6日,国债期货最新启动。请问,国债期货有什么操作规则?投资策略有哪些?(云南省路平)专家:8月30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贷交易所挂牌上市5年期国债期贷合约。9月6日,时隔18年国债期贷重新启动。国债期贷是以国债为标的物,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交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