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元静 《金卡工程》2009,13(3):40-41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其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对于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却鲜有研究,在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渐盛行的背景下,研究此问题,意义非同小可。笔者在文中就重罪案件引入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做了研究,主要论述了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包括恢复性司法理念、对犯罪本质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倩 《金卡工程》2010,14(11):208-209
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因契合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倍受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是在审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环节。本文从刑事和解的内涵和价值出发,通过阐述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对比国外先进经验,针对自身制度设计缺陷提出完善构想,以期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对深化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作为刑事司法领域一种全新的理念,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刑事和解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张,我国某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开始在一些严重的刑事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以减少死刑的适用。但由于对刑事和解理论研究尚不深入,没有及时给予其理论上的解读,导致普通民众对死刑案件的误解增多,进而引发了刑事和解的社会性风险:对加害人的不公正惩处,导致预防犯罪的效能降低,受害人二次受害的风险增加等。文章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燕 《金卡工程》2009,13(3):80-80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轻微的公诉案件发生后,在调停人(一般为公力机关)的帮助下,加害人与被害人双方在侦察、起诉、审判阶段基于加害人的认罪,以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后,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刑事和解制度旨在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是被害人的一种权利。所谓"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故必须对其加以一定的限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对刑事和解的适用从适用前提、案件性质、权利的行使等方面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进展良好,而我国还未建立这种制度。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建议从修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扩大检察机关适用不起诉的方式处理案件的范围两个方面着手,积极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6.
裴宗全  张山 《金卡工程》2010,14(4):95-95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不存在刑事和解制度,最有可能存在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当属刑事附一带民事诉讼程序、被害人参与的公诉程序以及自诉案件程序,他们中都没有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马翠 《中国外资》2011,(24):120-120
在案件激增、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为提高司法机关工作效率,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从刑事和解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大鹏 《金卡工程》2010,14(10):58-59
刑事和解工作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笔者从分析刑事和解的起源概念、意义着手,对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工作的优势、模式等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秦波  严雪梅 《金卡工程》2010,14(8):135-13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是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出发,对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作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黄革跃 《金卡工程》2010,14(11):57-58
不起诉制度对预防犯罪、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一制度在立法与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将"审查起诉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和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情形"纳入绝对不起诉的范围;放宽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同时加强对相对不起诉适用的监督,完善其适用程序;通过完善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以及赋予检察院相关权利来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另外,加强对检察院自侦案件的监督,建立缓不起诉制度与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来不断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柳彩耕  杨天明 《金卡工程》2010,14(10):20-21
笔者试就监狱派驻检察工作中适用刑事和解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发挥刑事和解工作的作用,促进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得到更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2.
陈亚男  苏冉冉 《金卡工程》2010,14(8):183-183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迭,被害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山车"的发展过程,被害人地位的不稳定也直接导致了其合法权利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是以对被害人利益保护为中心的新型刑事纠纷解决方式,其必须在充分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理论的完善及在各国的本土化。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郭欣 《云南金融》2012,(6Z):34-35
近年来,在恢复性司法流行的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已被西方各主要国家纳入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我国对此制度也投入极大关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设专章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制度,但二者独立成章未能完美结合,及时建立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和解制度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置制度,探讨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及缺陷,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解决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中具体程序设计、理论实务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欣 《时代金融》2012,(17):34-35,38
近年来,在恢复性司法流行的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已被西方各主要国家纳入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我国对此制度也投入极大关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设专章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制度,但二者独立成章未能完美结合,及时建立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和解制度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置制度,探讨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及缺陷,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解决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中具体程序设计、理论实务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煜 《金卡工程》2010,14(3):21-22
作为与这项司法改革密切联系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蕴涵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谋而合。但是,我国并没有将这项制度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法院尚无具体操作标准。因此,笔者就我国法院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存在的困境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比较符合我国法院的刑事和解制度加以探讨,以期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探索有益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设立是对刑事诉讼效益价值要求的回应,但现有的规定在适用率和程序设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简化刑事简易程序的繁琐适用手续;适度扩大案件适用范围;增设新的案件分流渠道;细化现有简易程序的内容成为提高刑事简易程序案件处理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王全 《金卡工程》2010,14(10):68-69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者与被害者直接相谈、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但是刑事和解已悄然兴起,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国的刑事和解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理论上表现为与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罚目的的冲突,在实践上表现为影响被害人的人身利益及社会利益、运行缺乏应有的法制环境、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和调解机构不明确、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等。因此,应对刑事和解与刑法理论的冲突加以解决,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刑事和解走出困境、找到其出路。  相似文献   

18.
彭波  张长江 《金卡工程》2010,14(3):84-85
本文从基层检察机关的实际办理的案件为出发点,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9.
张辉 《金卡工程》2010,14(11):113-113
刑事和解制度源于西方刑事法学,在我国的刑法学领域还属新的司法理念,学者们对其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文介绍了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了正义的含义并对于刑事和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讨论了我国实行刑事和解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20.
李博 《金卡工程》2010,14(10):147-148
近年来,刑事和解作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办案方式,在各级检察机关得到普遍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笔者以西青区检察院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实践为例,对刑事和解工作的方法、流程、规范等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对检察机关健全完善刑事和解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