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博 《金卡工程》2010,14(10):147-148
近年来,刑事和解作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办案方式,在各级检察机关得到普遍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笔者以西青区检察院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实践为例,对刑事和解工作的方法、流程、规范等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对检察机关健全完善刑事和解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彭林华 《金卡工程》2010,14(8):114-114
刑事和解制度源于中国的和合文化,并在刑罚轻缓化和行刑社会化的国际趋势下,己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刑事纠纷解决的新机制,它能够克服以国家追诉为原则和以监禁刑为中心的传统刑事司法的缺陷,并且在实践中彰显出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袁菁 《金卡工程》2009,13(7):12-13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①这是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哲学上的东西总是玄之又玄的,我们很难轻言真假,那么刑事和解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现实存在物,它的存在是否合理呢?刑事和解的思想、理论、制度与中国社会具有相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刑事和解思想的萌芽,也是刑事和解在中国存在的传统文化基础;而在当今中国,不论是从政治、法律还是社会方面都存在着对于刑事和解的现实文化基础;刑事调解制度是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叶友剑 《金卡工程》2010,14(7):214-215
洞头县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注重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努力寻求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最佳结合点,把刑事和解制度向前延伸到审查批捕阶段。刑事和解工作成效良好,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国家起诉和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为主要模式的,并深受”探知真理”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程序的设计完全以管制思想、权力支配观念为基础,在实践中也具有被害人被忽略、犯罪改造不理想、社会关系不利于修复、案件积压、司法成本高、浪费了司法资源等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所具有的弊端。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处理模式,创生了一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具有诉讼分流、满足不同主体利益、化解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等司法功能。文章认为在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可以弥补正义的不足,进而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6.
刘煜 《金卡工程》2010,14(3):21-22
作为与这项司法改革密切联系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蕴涵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谋而合。但是,我国并没有将这项制度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法院尚无具体操作标准。因此,笔者就我国法院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存在的困境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比较符合我国法院的刑事和解制度加以探讨,以期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探索有益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常发生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两种不同性质权利之间的冲突、法律规定的模糊和高校内部缺乏处理冲突的机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二者冲突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法律至上原则、以人为本、权利平等原则以及基本权利基础上的利益衡量和公共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8.
马翠 《中国外资》2011,(24):120-120
在案件激增、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为提高司法机关工作效率,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从刑事和解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震 《金卡工程》2009,13(11):35-36
刑事和解制度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在世界各国倍受关注。在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有深厚的社会及法律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朝章 《金卡工程》2010,14(10):78-78
刑事和解是现代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在刑事司法体系内对被害者利益及罪犯利益实现了双重保障的一项制度,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刑事和解身影。  相似文献   

11.
蒋美琪 《金卡工程》2009,13(5):26-27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孕育的恢复性司考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刑事犯罪解决的方式。随着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一次次的引入和实施,尤其是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进程进入瓶颈期的此时,是否该制度的引入会使得我国刑事法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都是我国现在面对的挑战与抉择。而本文拟将刑事和解制度对中国的传统、现存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操作中的挑战来进行分析。最后,笔者由此入手来理性分析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该如何抉择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何春明 《金卡工程》2010,14(5):139-139
在藏族地区,在解纷法律文化上存在着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二元结构的冲突,在藏族的旧社会的农牧生产区中,刑事领域以私了为主要形式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这种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当今还没有彻底的消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法治,阻碍了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如何将这种旧的习惯法向良性方面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引进了刑事和解制度后,正确处理刑事和解制度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狄 《浙江金融》2016,(4):23-26
破产重整,与破产清算、破产和解并列为破产三大制度,其保护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和维护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的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冲突,如何平衡好债权人与债务人、债权人与债权人,债权人与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就成为构建破产重整法律制度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中美破产重整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从关键环节分析了两国法律规定的差异以及对中国实践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静 《金卡工程》2010,14(4):71-72
刑事谅解,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法律思潮,建立在对传统刑事法制度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之上。按照刑事谅解的理论思路,传统的刑法观念建立在国家-犯罪人的二元结构之上,其将被害人仅仅视为控方证人,排斥在刑事冲突纠纷解决机制之外,严重损害了被害人的利益,甚至以被害人的边缘化为代价达成国家与被告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因此,后现代主义法治观认为,传统刑法观念过于突出国家的主导地位和绝对权威,而湮没了个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诉求。刑事谅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本文中,笔者将从刑事谅解对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冲击来谈谈刑事谅解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林微丹 《金卡工程》2010,14(11):108-108
一、刑事和解机制概述 传统的刑事司法形成了以国家追诉为标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重点的刑罚结构,它在法律上实现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维护了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6.
刘成琼 《金卡工程》2010,14(9):225-226
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如屋拆迁引发的利益冲突已成当下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2003年南京翁彪事件、2004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2009年上海潘蓉事件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目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中的利益冲突表现的非常激烈和明显,城市化加速伴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其实质是拆迁当事人各方利益的巨大冲突。研究城市房屋拆迁冲突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相关利益衡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中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平衡利益冲突来缓解拆迁矛盾,已经成为城市房屋拆迁法律理论不能小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关键是从法律上控制日益激烈化、表面化的利益冲突。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好的法律制度并不是从理想上消除所有社会矛盾,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和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因此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确立法律为整合利益的主要手段并发挥其它利益调节手段的作用,保持社会合理适度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7.
章一新 《金卡工程》2010,14(11):30-31
刑事和解制度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功能,不但有助于加害人的矫正与回归社会,而且也有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本文叙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罗东升 《金卡工程》2010,14(1):83-8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刑事和解制度作为解决刑事纠纷的机制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带来一条新思路。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陈亚男  苏冉冉 《金卡工程》2010,14(8):183-183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迭,被害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山车"的发展过程,被害人地位的不稳定也直接导致了其合法权利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是以对被害人利益保护为中心的新型刑事纠纷解决方式,其必须在充分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理论的完善及在各国的本土化。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郝韩伟 《中国外资》2013,(14):209-209
刑事和解制度是在融合中国本土"和合"思想和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前提下,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导向下,在总结中国刑事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不同于西方辩诉交易的新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但在此制度设立背后体现了长久的观念、理论冲突,制度本身也是在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和实践利弊之后构架的严谨、附条件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