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运用联合估计的条件混合处理(CMP)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获得水平的影响效应,并采用修正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双稳健IPWRA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获得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既可以提升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也可以提高农户的信贷规模。就不同贷款渠道而言,互联网使用同时显著提高了农户正规和非正规信贷获得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于处于中年、兼业程度大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农户信贷获得水平促进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社会互动以及收入增长三种效应来提升农户信贷获得水平。因此,贯彻落实“互联网+”政策,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是缓解农户融资难和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了农户获得贷款证的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评估贷款证的获得与否对农户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贷款证的农户信贷约束强度将显著降低438%,而拥有贷款证使农户在生产活动方面的信贷约束强度降低程度大于消费活动。在进一步评估获取贷款证对不同生产消费活动信贷约束的缓解效果时发现,获得贷款证对农户农业生产、做小生意、办企业、建房、上学方面的信贷约束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但对农户婚丧、看病的信贷约束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扩内需改革的深化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关于家庭消费升级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助于缓解家庭信贷约束从而促进消费,这种作用受家庭内部金融能力的影响,并表现出地区差异.本文分析了居民金融能力对家庭分类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居民金融能力对家庭总消费,尤其是其中的质量型消费,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就居民金融能力作用于质量型消费的程度而言,城镇地区明显大于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中部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信贷约束后家庭的正规负债、财富以及社会资本中的亲缘关系能够解释金融能力对总消费和质量型消费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明 《财经研究》2022,(2):138-152
中国脱贫攻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文章以贫困户生活消费水平为研究视角,考察脱贫攻坚实践中省际对口支援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对口支援对当地农户生活消费水平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显著推进了受援地区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水平,政策净处理效应约为21%-24%。这一结果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保持一致。从消费明细看,在对口支援实施后相较于对照组地区,受援地农户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均有提升,尤其是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的消费攀升较为明显。对于上述结果,文章结合对口支援制度和政策实践进行了机制识别与理论解释。文章采用农户家庭恩格尔指数这一相对贫困指标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发现农户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这表明对口支援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并且农户恩格尔指数的降低并不是以食品消费支出的下降为代价。这意味着对口支援真正改善了本地农户生活水平,因而文章为对口支援在中国脱贫奇迹中的突出贡献提供了直接证据。文章的研究对于在当前新发展阶段下,推进和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实地调查乌拉特前旗108个农牧民微观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了二元Logit回归建模,分别对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和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户主的年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年纯收入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需求成负相关,农户的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小额信贷难易程度以及农户对小额信贷认知程度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需求成正相关。对此,应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大对农民信贷资金合理运用的培训,营造良好的认识环境,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农户的家庭财富水平和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总的融资能力.家庭社会资本存量高的农户,不但可以凭借其“关系”从正规金融机构中融资,也可以通过非正规渠道满足其融资需求.“关系”少的农户,非常容易陷入融资约束.另外,女性、青壮年和身体健康的家庭主事者在非正规渠道融资中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脱贫农户连续三年家庭人均收入的动态监测结果(2018—2020年收入是否稳定保持在贫困线1.5倍以上)以及扶贫小额贷款偿还能力调查状况来衡量脱贫稳定性。以家庭支柱成员从事生计活动的类型和时间作为农户生计策略的识别与度量指标,利用课题组在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实地调研所得的1 133户精准脱贫家庭数据,实证探究生计策略选择对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策略影响农户脱贫稳定性,相比自主型生计农户,政策依赖型生计农户家庭脱贫稳定性不足;在自主型生计农户中,相比纯农业经营生计,存在非农就业的多元生计策略更加有助于农户稳定脱贫。(2)生计策略的稳定脱贫效果受到家庭人口特征、建档立卡以及帮扶政策等因素调节,其中农户脱贫发展内生动力激发、政策帮扶推动的家庭经营组织化及产业链融入有助于抑制政策依赖型生计、纯农业经营生计的不稳定脱贫效应。(3)生计策略通过家庭收入结构与收入水平两个渠道对脱贫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来自中国12个省(市)3051户农户家庭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年龄与信贷需求之间成倒U型关系;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受教育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需求;农户的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家庭负担率以及是否购买养老保险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农户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也会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影响,以兼业农户为参照,纯农业农户对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非农业农户对信贷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是中国宏观调控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实证为基础,构建了嵌入双支柱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评估家庭和企业两类信贷约束变化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研究表明,基于不同微观主体的信贷约束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宏观审慎政策由强变弱和货币政策盯住产出系数变小能够增强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但同时也会导致所得税和广义消费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变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信贷约束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混合型或价格型或数量型货币政策”等双支柱调控转型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效应,认为家庭信贷约束由弱变强对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影响极小,但是,如果针对企业的信贷约束由弱变强则必将极大削弱财政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孟宪春 《经济研究》2023,(4):171-189
当前住房和房贷分别是中国家庭资产和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那么房价如何影响家庭债务和财富分布?本文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信贷驱动型房价上涨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会使部分具有购房能力家庭通过配置房产跃升为财富水平更高家庭,增加负债家庭中高收入群体比重,促进家庭债务和财富分布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会提高新增购房家庭配置房产难度并引发购房家庭中低收入群体债务扩张的乘数效应,降低其财富分配权重,抑制家庭债务和财富分布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后者的作用效果更强。收入驱动型和需求驱动型房价上涨能够提高购房家庭中低收入群体的财富分配权重,起到改善家庭债务和财富分布结构的作用。政策应对方面,“家庭负债收入比”可以作为区分房贷扩张“好”与“坏”的信号变量,盯住其对房贷供给进行动态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抑制具有潜在金融风险的“坏”房贷繁荣,也能保障家庭用于改善资产状况和提高效用水平的“好”房贷需求。  相似文献   

11.
信贷约束与农户非正规金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基于农户调研,本文首先辨别农户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并将其与农户融资成本相结合,构建农户融资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比较各种信贷约束对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研究发现: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都显著地促进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需求型信贷约束中,风险约束较大程度地促进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研究结论对制定农村金融政策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户声誉是一种显示农户内在特征的信号机制.农村借贷市场中,农户声誉能揭示其偿还能力、偿还意愿等信息.贷方可以经由声誉信号判断借方农户的还款能力与意愿,并据此进行贷款决策,从而影响农户的借贷结果.研究中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变量间关系模型,实证分析显示,代表农户声誉的偿还历史、人缘关系、经营效果与代表还款特征的偿还能力、偿还意愿总体是正相关的.而后者又对农户借贷结果有显著影响.由此证明,农户声誉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可以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借贷交易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实证分析了农民收入流动水平的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收入阶层的农户家庭收入流动较强,高收入阶层农户家庭稳固其地位的能力逐渐增强,其家庭收入固化趋势较为明显。流动效应是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结构效应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流动水平是缩小差异的最大贡献者。从家庭亲属亲密程度和近邻便利程度的视角来看,“远亲”不如“近邻”的现象在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水平上表现明显。家庭亲属性质、亲属关系层级分别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流动性存在较强的显著影响。而近邻就业机会越高,组织程度越强,地区区位优势越好,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问题关乎中国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贫困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无论采用家庭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作为贫困标准,还是采用家庭人均每日消费2美元作为贫困标准,互联网使用均显著降低了农户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同时采用稳健性估计与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积累、提高农户的非农就业概率与非正规金融借贷水平进而改善农户的贫困状况。因此,在全面脱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并且使其成为贫困农户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从而助力贫困农户增收,以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石头梁村118户农户及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农户信贷情况的相关数据,并采用logit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家庭年收入、家庭最高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人数对农户信贷需求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陕西省4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方差和Logit回归分析,对农户正规信贷违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打工人数、是否种粮户、是否有借款、贷款金额及借贷方式以及农户的主观努力程度等对农户信贷违约具有显著影响.笔者据此得出农户家庭经营能力、经济结构和收入以及信贷产品设计是影响农户信贷违约关键因素的结论,并提出增强农户经营管理能力、扶持农户多元增收和完善金融服务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经济行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数字金融发展在给家庭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很可能导致家庭债务风险的累积。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城乡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债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且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对农村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其次,数字金融发展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素养低和收入差距高的农村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最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升家庭信贷可得性和家庭支付便利性从而加剧了家庭债务风险,且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对农村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对于防范城乡家庭债务风险和推进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袁洁  杨钢桥  朱家彪 《经济地理》2008,28(6):991-994
以地处江汉平原的孝南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新辟地基建房的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攀比心理等因素;②农户新辟地基建房面积的大小受到家庭规模、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消费的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农户分化的逻辑,将农户分为普通农户和新型农户,构建风险处置与违约成本促进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提升进而影响分类农户信贷可得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河南省农户信贷状况调查数据,实证检验风险处置与违约成本对农户信贷可得的影响以及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分类农户风险预防和转移能力存在差异,新型农户的风险预防与转移能力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普通农户;(2)分类农户违约机会成本存在差异,新型农户违约机会成本对还款意愿的影响显著高于普通农户;(3)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具有中介效应,并且相较普通农户,新型农户表现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农户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金融机构辨别不同类型农户信贷特征,政府部门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使普通农户向新型农户转化,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信贷关系中的信任可以减少代理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对缓解小微企业信贷约束有重要启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样本,基于银行信任的研究视角,借助广义结构方程模型从三个维度(信贷可获得性、贷款利率和抵押要求)实证检验银行信任对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对小微企业较高程度的能力信任和诚实信任有助于提升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但对贷款利率及抵押要求无显著影响。本文为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