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贵友 《国际融资》2003,(1):102-103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等39家商业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法人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这就意味着,作为我国经济运行微观主体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毫无疑问,这一规定为企业开拓了新的投融资渠道,扩大了银企之间的合作范围,有利于建立新型的银企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等39家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对象范围由金融机构扩大至非金融机构法人。此举无论是对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还是对非金融机构投融资水平的提高,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在提高服务质量、开发金融工具和提供金融产品方面不断创新,为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融资理财提供了便利。一、投资方面1. 代客债券买卖业务。即由商业银行代理客户买卖主要工业国家的国债、国际金融机构债券或国家担保的政府机构债券,以及中国财政部、国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的债券。代理对象为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批准的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由于代理银行网点范围广,信息全面,业务熟练,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4.
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特有的一项制度安排,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自2000年推出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结算代理业务的推出,既为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了便利,改变了他们在市场中的被动和从属局面,又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市场覆盖面过于狭窄、投资需求一致性较高、市场流动性较差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拓展了结算代理人的业务空间,提升了中间业务层次,同时,也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但债券结算业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引起业内人士对其向经纪业务转变的思考,本文即对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向经纪业务转变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产品简介债市通是农业银行最新整合开发的资本市场新产品。顾名思义,“债市通”就是农业银行为客户投资债市打开的一条便利通道。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客户范围,非金融机构法人客户可以通过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提供通道进入债市。目前,企事业单位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投资,必须选择并指定一家具有代理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其结算代理人,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农业银行已首批获得代理资格,适时推出了全新的“债市通”业务,为客户提供全套的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服务。二、债市投资…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融资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尽管各方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在银行贷款、信用担保、创业投资、股市融资等方面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但中小企业融资的复杂性使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需广泛开辟融资渠道。本文拟从结算代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的联系入手,结合企业通过结算代理业务融资现状分析,提出以结算代理业务为平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完善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相关建议,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票据业务的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发展迅猛,这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对短期融资需求的增加。票据作为企业间、银企间的融资工具,兼具结算和融资功能,同时,票据以其较高的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也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压缩信贷规模、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政策下,票据融资业务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成为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以及各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新的增长点的主要业务,但不可忽视的是,票据业务同时也潜藏着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债券结算代理与经纪制度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两大重要制度,市场功能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比较发展现状与比较优势,探讨结算代理与经纪业务市场功能的战略定位及进一步深化存在的障碍,并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债券结算代理与经纪业务市场功能深化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债券结算代理与经纪制度是我国银行问债券市场的两大重要制度,市场功能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比较发展现状与比较优势,探讨结算代理与经纪业务市场功能的战略定位及进一步深化存在的障碍,并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债券结算代理与经纪业务市场功能深化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较好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配置平台,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日益增大的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关注度却未相应提高,其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违规案件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操作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内部监督检查不到位,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等方面。一、债券结算代理业务中存在以下违规问题一是业务管  相似文献   

11.
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开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深远,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由此扩大至非金融机构法人(企业),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快捷有效,并最终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辖区动态     
>>顺德农商行获得债券结算代理资格。顺德农商行于近期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获得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资格,成为继上海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后,在全国2800多家县域农合机构中,第三家获此资格的金融机构。这是该行金融市场业务的重大突破,一方面使该行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乃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市场》2005,(7):78-78
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所有具备做市商资格或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开展债券逆回购交易业务。之前非金融机构应委托结算代理人进行债券交易和结算.允许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逆回购交易业务,将对其今后开展买断或回购业务进而套期保值或从事债券组合套利留出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债券投资业务已成为银行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和改善资产结构的主要工具,债券投资收益已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银行在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显露,其潜在风险应给予关注。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揭示了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提高对拓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一)代理业务。如代理其它金融、保险机构业务,代理国家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理企业、财团或个人理财,代理外资机构、财团打包放款等。(二)结算业务。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为客户开办国内、国际资金往来结算业务。如汇兑、票据贴现、信用证等业务。(三)担保承诺业务。(四)信息、咨询业务。(五)租赁业务。(六)提供保管箱业务。(七)出售或转让科技开发成果业务。(八)项目及投资评估业务。(九)金融期货业务。(十)其它有偿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按国际上惯例,归属…  相似文献   

16.
非金融机构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对债券市场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企业理财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市场》2002,(12):26-26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依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0]第2号)和《关于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325号)的有关规定,现批准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有关城市商业银行(名单附后)债券结算代理的对象由中小金融机构扩大到非金融机构法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  相似文献   

18.
作为银行间债市特有的一项制度安排,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2000年4月30日央行颁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和同年12月20日颁布《关于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标志的政策制定及颁布阶段,以及该业务的全面推行阶段;第二阶  相似文献   

19.
票据作为企业间、银企间的融资工具,兼具结算和融资功能。同时,票据以其较高的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也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票据的融资功能,票据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票据业务的发展逐渐成为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以及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新的增长点的主要途径。但不可忽略的是.票据业务在给银企双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潜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水平仍然偏低。在1978年以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只有结算一项,具体品种不过10余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逐渐向商业化推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始突破单一品种的局面。1980年,开办了第一笔委托贷款业务,1981年开办委托发行股票和债券业务,1986年开办信用卡业务,中外投资和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咨询业务也随之开办,90年代初开始代理证券资金清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保险代理和国际保理及其衍生产品也开始出现,各种政策性代理业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