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端市场破坏:关于山寨手机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破坏性创新是创新理论的一个流派,许多创新案例都可以由破坏性创新解释。我国山寨手机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手机产业的重新洗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研究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仅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及案例研究方法,对山寨手机的市场与技术的破坏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寨手机的出现,是对原有市场结构的一个破坏,整体产业被迫变革;技术的突破是破坏性创新发生的原因之一,山寨手机对市场的破坏源于手机芯片技术的破坏性创新:依附于某项核心技术的大规模、高回报的渐进性创新,会降低从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当山寨手机生产模式成为主流之后,普通厂商的创新能力将会下降;在Christensen的理论框架内,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具有不相容特征,而山寨手机手机的案例倾向于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2003年是我国国产手机最辉煌的一年,但随着国际手机业巨头的发力,开始节节败退,内部潜伏的种种不足也开始不断地显露出来.本文以SCP理论为框架,对我国手机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国产手机发展过程中,贴牌生产是一个必然阶段,但部分国产手机企业片面追求生产规模进行投机性“贴牌生产”,给国产手机产业发展带来隐患;由于起步较晚,国产手机技术引进有其必要性,部分国产手机企业在次核心技术及强化制造能力方面取得突破;国产手机高市场占有率不等于高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并没有使国产手机产业发生质变;手机利润率不断降低是经济发展规律;国产手机成套散件进口有其阶段性,国产手机出口增加将降低成套散件进口的不利影响;国产手机产业与以彩电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业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不会简单重复家电业的老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进步角度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恒义 《经济师》2008,(2):57-58
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势下,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文章通过对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因素的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是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推进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着重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河源后发优势的凸现,越来越多的手机产业逐渐转移到河源发展,怎样在目前手机产地众多、手机生产厂商混杂的局面走出新的局面,本文就河源各项优势探讨河源手机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ICT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跨国公司开始对我国企业加强技术控制,设置技术壁垒,阻碍国内企业的发展。专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ICT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研究我国ICT产业专利状况和跨国企业技术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ICT产业发展的专利战略,才能抓住ICT产业全球性转型契机,赢得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7.
随着河源后发优势的凸现,越来越多的手机产业逐渐转移到河源发展,怎样在目前手机产地众多、手机生产厂商混杂的局面走出新的局面,本文就河源各项优势探讨河源手机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选取美、日、韩3个手机产业强国为标杆,对中国手机产业技术优势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USPTO专利库中获取手机产业相关专利数据,对中、美、日、韩4国在手机技术领域的RTA、FGSI和CV值进行测定,并绘制相应的FGSI-RAT技术象限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际手机产业标杆国相比,中国手机产业在光学、半导体器件等技术领域存在技术优势,日、韩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参考学习与竞争对象,而美国表现出的疲态可为中国手机产业未来发展与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手机应用成为移动互联网连接全球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度量指标和技术风向标。全球手机应用被中美一线数字科技企业垄断,两国数字科技企业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正快速成长,在市场上全面冲击第一梯队。但相比美国,中国数字科技企业在互联互通、全球化、盈利能力以及持续的科技投入上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针对中国数字科技企业的短板,应在扶持中小数字技术企业、加强立法、扶植中国企业“出海”、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等方面发力,抓住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废旧手机回收构成电子废弃物回收政策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手机生命周期的相关企业中,手机维修商和二手手机商回收贡献突出,而手机厂商和手机拆解商贡献不足,形成了"橄榄型"结构特征。这种"橄榄型"结构凸显支撑我国废旧手机回收的科技政策乃至电子废弃物回收科技政策,应该区别于发达国家,应该节约资源与治理环境并重,应该重点促进旧手机等旧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手机制造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揭示了手机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影响手机产业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因素。在手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北京、天津和深圳三个全国最大的手机产业集聚区。外商直接投资、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网络的形成是影响中国手机产业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区位选择奠定了中国手机产业空间格局的基础,而国家的手机产业政策也影响了手机产业的分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过去的产业空间格局。随着产业管制的解除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壮大,而本地生产网络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2.
陆刃波 《经贸实践》2014,(10):45-46
当前全球手机产业正在加快转型,手机行业的竞争由主要依靠产品性价比扩展到对全产业链的整合和掌控,行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品牌聚集。目前,我国手机产销量均居全球首位,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备。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普及,推动了手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手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手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手机系统的普及和完善、客户自身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手机设备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要求。手机研发项目从之前重点关注市场需求逐渐向关注客户需求转变,手机研发项目中的客户需求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目前VIVO手机研发项目涉及到研发项目结构、研发项目人员、研发项目流程、研发管理制度等。通过对VIVO研发管理项目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管理不当造成项目延期、产品质量差、人员工作积极性低等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引起VIVO手机研发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林松 《经济前沿》2003,(2):117-118
回顾国产手机企业的历史,可以简单归结为"起步迟,发展快".然而,国内手机企业由创业初期的技术模仿、市场追随型企业成长为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市场领导型企业,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具备经济规模优势和成长潜力,但“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中关村的微观证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内“僵尸企业”的资产占用率正在扩张。通过“供给侧改革”框架,可从技术、治理和扶持3个方面分析影响企业资产扩张的政策因素。基于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数据进行分组回归,通过比较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揭示了正常企业与“僵尸企业”的资产扩张脉络,结果表明在供给侧促进企业技术发展、提高融资能力和减税政策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而政府直接补贴和国有资本注入是形成“僵尸企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建兵 《技术经济》2009,28(2):66-74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手机设计产业的发展历程,揭示影响研发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显示:从手机设计产业来看,技术体系结构、市场和区域专有因素等对研发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技术体系结构是决定研发服务业能否独立为产业的关键因素。政府在推动研发服务业发展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及其协同演化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进一步宏观调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由此对我国手机产业发展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7个四位码行业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采用GMM方法分析了FDI的技术溢出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产生正的溢出效应,是以当地企业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为前提条件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发展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溢出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产业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我们需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工业、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还要不失时机地跟上世界技术革命的步伐,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因此,要有一系列的政策保证来推进技术进步,在我国的产业中,建立起技术进步的新机制,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微观层次上,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1、建立、充实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国外大中型企业都有  相似文献   

20.
从知识类生物模型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引进方式的技术能力发展路径。以高铁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为例,对两大产业技术发展的成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只有在具备本体现有知识、外界知识源、学习与催化3个基本构件后,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增长。在此基础上,需经历创意发酵吧、熟化发酵吧和扩散发酵吧3个阶段,实现知识增长发酵,最终获得真正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