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可山  李秉龙  刘哲 《经济师》2007,(6):9-9,11
农产品市场失灵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社会监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机制。社会监督在效能上不具有政府管制和行业自律的强制性,但其评判、抑制、转化功能却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在社会监督中,消费者监督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市场力量,由消费者实施的监督更具有直接的动力。相对于法律处罚和行政监管,媒体监督具有较低的社会成本,在打击低劣质产品方面比工商、司法等职能部门监督甚至更为有效,从长远来看,媒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诚信交易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然而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农产品的信任品特性等因素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导致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诚信交易供需失衡的境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高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特点,能有效缓解农产品市场诚信缺失的问题,本文依托这一组织载体,并协同供应链上的其他经济主体设计并构建了农产品诚信交易机制,以期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姜莉 《经济与管理》2013,(12):5-10,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稳定。基于制度和行为主体视角,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微观主体风险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制度缺位与行为失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完善制度规范、协调监管体系、平衡权利渠道等完善市场体系的措施,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农业生产信息得不到有效公开以及政府监管难以发挥效率是导致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实践中存在认识偏差、法律缺位、模式局限、机制缺失等问题,从治理维度审视,要推进我国政府向社会有效购买服务,必须从四大关键要素出发:坚持价值创新理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主体功能建设、建立三大运行机制,从而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现代化,实现公共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向明生 《经济师》2015,(4):38-39
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中国目前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公共问题。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成因、来源的复杂性及监管对象的广范性,对于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治理,需要构建政府、市场、行业自律组织、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协同治理机制。并构建优质农产品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农业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体系、农业食品安全惩罚体系"五位一体"的农业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环境公共服务的重要改革方向。借助SCP范式,引入目标管理、策略选择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着重分析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过程中,参与主体与购买内容结构对不同主体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参与主体策略行为对最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上级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整体治理结构尚未完善,目前二元协同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损失,不同策略选择行为所导致的绩效侧重对该策略具有正反馈。据此,应通过扩充参与主体并保障其参与地位、加快专项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绩效评估内容等方式优化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机制,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关系、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农产品质量的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和基于质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治理结构设计几个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治理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聚氰胺等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再次出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和作为受到严峻的挑战。文章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失灵和政府职责的理论,就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主要作用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直接影响乡村公共卫生和农村环境健康,对其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政府、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是关键制约。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平衡不充分、多种处理模式并存以及多元主体投入的特征明显,近年来政府引导农民、村集体、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当前,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组合式政策投入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1.
以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对深圳、桂林、苏北、太原四地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并剖析现阶段治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背后原因。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带来的资源聚集优势是我国治理体系的显著特征,由此引发的路径依赖则造成了方案缺乏内生性与持续性、市场与社会等主体的制度执行能力较弱的局面。为此,须在健全相关制度与体制机制的条件下构建差异化的多元治理模式。即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与社会作用的经济治理体系,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从增强法治意识、加强企业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增加资金投入、优化课程设置与培训等角度提高多元主体的制度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丹  周宏  周力 《财经研究》2021,47(2):34-48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困扰政府和学界的长期性问题,虽然政策层面始终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控,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基于品牌化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农药施用环节切入,探讨了品牌溢价对水稻质量安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首先,目前水稻生产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品牌化生产程度整体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进行品牌化生产的农户中以地理标志品牌生产为主.其次,品牌溢价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能够弥补农业安全生产的外部性,使得农户产生内生价格激励而从事高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最后,研究发现只有在品牌专用性资产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约束的情形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牌溢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声誉约束,品牌溢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作用极其有限.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品牌化这一市场手段虽然能够改善质量安全问题,但是在这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品牌主体的权责对接,强化品牌声誉的约束效力,才能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资源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其社会产品的公共性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同一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这就要求政府与市场分工合作提供.绍兴市县两级政府合资建立的世界最大的纺织印染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成功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和谐分工与合作.政府作用体现在:集约化区域治污机制的设定者、相关制度的安排者等;市场的功能表现在:投资主体的资本纽带联系、治污企业的市场化运行等.绍兴的污水治理不仅是城市污水治理的榜样,也揭示了相关公共环境的有效保护之道:多主体共同承担和协作完成,并说明环保市场化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一、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独立分散的经济个体容易出现信息不完全和利己排他等问题,因此,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能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需要政府来解决"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等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政府需要代表全民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职责,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负责。因此,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渐渐地失去了效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与博弈的过程,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提高治理的绩效,必须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渠道有效地提高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完善和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1、强调乡村治理的主体.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赞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管理的过程,乡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一个领域.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任艳妮认为,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房正宏认为,乡村治理场域至少存在三方治理主体,即基层国家政权(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民委员会(民众).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食品安全具有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外部性属性,使现有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呈现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特点。仅依靠政府或市场某一个主体来治理食品安全,并不能有效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构建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离不开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市场三方的协调与合作。研究发现更为现实的选择是从社会中间组织的角度,寻求促使这些组织之间协调合作、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实现食品安全的"善治"。从而实现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进公共利益,化解我国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转型、推进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规范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农产品市场政府监管现状,找出河北省农产品政府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质量可追踪机制、价格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协调机制完善河北省农产品市场政府监管,保证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张平 《生产力研究》2006,(8):136-137,146
行业协会信用自律机制是社会信用机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信用自律机制失灵是导致社会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行业协会信用自律机制失灵主要表现为民间中介性失灵、非营利性失灵、公益性失灵、作为社会组织有名无实,治理行业协会信用自律机制失灵要从治理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失灵、行业协会自身失灵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发展中的热门概念,各国政府纷纷大力推动社会创新并将其纳入公共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社会创新的主体界定、创新模式、扩散路径等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基于西方国家案例的讨论。近年来,社会创新实践在中国也风起云涌,文章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分析框架,通过多样本的统计分析来揭示中国社会创新的创新主体、创新领域、创新模式及环境影响因素等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创新可能的阶段性特征是:主体以社会部门为主,政府、市场参与为辅,其机遇和空间来源于治理变革中的政府、资本化竞争的市场及发展中的公民社会分别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策略驱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趋势引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带动下相互博弈的互动过程。在这一互动格局中,政府部门的监管政策对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共同推进。本文选取温州市在信用建设历程中“质量信用缺失引发的行业失信治理”“民间借贷风波引发的地方信用危机治理”“协同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三个协同治理实践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实施协同治理,重在激发多元主体间参与协同的前提条件是利益增加的预期和相互信任,社会资本是协同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而制度、机制等协同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实施有效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为此提出推进温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强化协同治理平台打造、注重协同参与动力激发、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建设等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