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李仙 《经济研究参考》2012,(55):63-70,82
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地区比较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5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东西部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从增长、总量和发展水平三大区域格局看,区域增长速度格局再次变为"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东西部增长速度差继续逆向扩大;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态势。201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演变的情况下,我国区域经济可能继续趋缓,各地区增长速度大体在15.0%~7.5%之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扩速放缓"态势;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各地区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区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和城镇化重点地区将呈现新变化等基本趋势,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出台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用结构性减税的机会建立我国地区差异化税收体制、建立全国性生态补偿机制等若干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态势和新特点,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严重,东部地区在全国地位继续下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效果明显;西部地区经济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出现好转迹象;区域经济开始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城乡收入差距从东到西逐步扩大。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更加关注区域不同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协调,重视问题区域的发展;完善区域政策调控手段;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勇 《发展研究》2012,(10):42-48
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地区比较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5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东西部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从增长、总量和发展水平三大区域格局看,区域增长速度再次变为"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排序格局,东西部增长速度差继续逆向扩大;区域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格局。201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演变的情况下,我国区域经济可能继续趋缓,各地区增长速度大体在15.0%—7.5%之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各地区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区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和城镇化重点地区将呈现新变化等基本趋势,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出台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用结构性减税的机会建立我国地区差异化税收体制、建立全国性生态补偿机制等若干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都明显地并存着三种类型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国际差距.它们各有其产生的经济空间结构基础.要更加有效地缩小我国经济发展三种类型的区域差距,必须"三管"齐下,相应地采取三种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2009,(5):89-91
<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区域定位及发展战略: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主要依托区位优势、已形成的工业基础与产业优势,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探索城乡协调、工农业协调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区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双方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分工协作,统筹区域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2,32(11):105-112
采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江苏1995—2010年间县域农民人均收入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农民收入和增长速度的总体格局及热点区演变态势进行探讨。江苏县域农民收入绝对差异波动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县域农民收入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收入增长格局极不稳定,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在苏南和苏北地区间阶段性变迁,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减弱,随机分布态势增强。在从经济地理区位、产业和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政策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县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197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普遍保持了近2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多数各省区与全国一样经历了3个增长周期,有的省区经历了3.5~5个增长周期,地区增长差距不断向趋缓方向发展。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东西部快、中部慢"的态势,相应地经济总量的空间结构呈"东西部升、中部降"的态势,总量分布则始终保持"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从省区看,广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国第1的位次;浙江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取得了30年年均增长全国第1的位置;福建是区域经济赶超的冠军,取得了30年赶超13个省区的业绩。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并矿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9.
2016年,各地区经济发展基本平稳,区域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但同时分化增长态势也更为明显.2017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速,产业转移将进一步推进,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不同类型区域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增幅可能稳中略降,中西部地区基本保持平稳,东北地区经济增幅依然最低,产业结构重型化的资源性省份仍将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建议: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发挥区域规划、政策作用,更加注重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对遭遇断崖式下滑的地区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0.
论知识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可达性(knowledge accessibility)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与其他有关区域(同样也包括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知识流动(溢出)的便捷程度。知识分布的空间差异是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高度可到达(可进入)的区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示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区位依赖(location-dependent)”。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的。知识可达性的高低(或大小),反映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知识交流的“机会”和“潜力”,而这种接触机会、接触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筱芳 《经济管理》2005,(23):65-69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的整合,应当尽快摒弃“辐射”、“影响”、“带动”等过去惯有的思维,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互动”、“双赢”为结果。通过构建区域和谐整合的价值链、区域内紧密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区域内工贸一体化对接的生产贸易链、区域高层协调解决机制、行业协作管理组织、整合的区域文化等策略,最终达到区域内产业结构一体化,构建出一个真正整合态势的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2)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3)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不协调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上,主要有工业化主导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和城乡融合理念两种模式.结合我国现实特点,需要从城乡融合角度,探寻城乡一体化路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城乡一体化动力,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新社区“三区共建”是城乡一体化空间载体,并且需要相互支撑.“三化同步、三区共建”构建了城乡融合耗散结构,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三化同步、三区共建”路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已有的实证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趋同速率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空间杜宾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了中国336个地级市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呈趋同状态,趋同速率随分位点增大呈U型。考虑资本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中低增长地区储蓄率作用显著降低。高增长地区受到周边经济带动作用小于中低增长地区,因而高增长地区的趋同速率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方地区,东、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特征,而中部地区内部表现出分异态势,即高增长地区发散,低增长地区趋同的特征。识别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对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并由此导致区域增长极的孕育和形成。区域增长极从全国来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具雏形;从西部来看,则有可能在川渝地区或成都和重庆形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增长极形成的条件最终取决于区域内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变动历程与变动态势进行统计分析,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为经济空间集聚的酝酿起步、快速推进、巩固强化和空间扩散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四大板块的相对均衡增长、七大板块的交错增长、东部主导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向西推进等特点。文章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空间增长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积极推进三级国家增长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2003、2006、2009和2012年四个时间断面及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指标分析法、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结合相关软件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较大,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就空间变化而言,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的湖北、陕西、四川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核增长板块,北部、西北、西南区域省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呈斜“T”字形分布格局,并且这种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加强的态势,在东北-西南主要方向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极化收缩的发展态势,以东部和中部为主的椭圆内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快于椭圆外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空间上日趋收敛.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地理》2021,41(2):1-10
南北区域经济分化与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方向。文章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使用2000—2017年我国地级行政区尺度的国内消费市场和GDP数据,先后分析我国南北区域以及全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同时使用二次椭圆(即标准差椭圆内要素分布的标准差椭圆)识别我国更高度密集的经济集聚区并比较若干不同区域的经济空间集聚水平。结果发现,南北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空间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其经济重心距离在不断缩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北方城市因为彼此邻近并且更邻近全国市场,其增长整体上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同时,横跨南北方的北京—杭州沿线区域和郑州—武汉沿线区域经济的空间密集度更高,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轴带。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思想,探讨环首都经济圈构建中的区域管治问题.从空间一体化演变、经济一体化整合和制度一体化保障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模式和管治重点.研究表明,围绕河北周边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事务的区域管治模式.在此基础上,区域管治的重点要落实在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