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考后放松游逐渐兴起并日益升温。潜力巨大,收益率颇高。研究发现:考后放松游出游时间长且相对集中;考后放松游游客消费能力较强;出游形式多样,港澳地区成为考后放松游游客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考后放松游游客对滨海旅游线路和名校参观体验游表现出明显的偏好。针对考后放松游以上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考后放松游市场人均消费总额的构成因素,旨在揭示其规律,为今后相关研究打下基础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开发日益增长,都市客源市场是其规划与开发的重要依托。本文以长沙市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收入角度研究分析了城市居民对溆浦县消费意向特征,归纳出其出游意向特征:在出游时段、出游方式的选择上差异性较小;在交通方式选择上均以火车为首选,但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倾向有较大差异;在时间消费上偏好2—3天的出游时间,住宿则以经济饭店和家庭旅馆为主,资金消费会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老年人出游条件与旅游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成我国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条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老年人有外出旅游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的鼓励和推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老年人参加旅游活动,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出游时间以及消费方式上都有自身显著的特点.研究老年人旅游的内在需求和行为特点可以为进一步拓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老年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女性旅游消费在旅游消费市场中所占份额日趋增加,是旅游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总结了女性旅游消费动机的两大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含女性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女性学习行为的发展和“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分工的转变;心理因素表现为女性追求美的心理、追求实惠的心理、好胜心理和趋同心理。上述影响因素使得女性旅游消费偏好有迹可循,为科学地展开女性旅游营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森林保健旅游已经成为健康旅游的一大热点。在森林保健旅游的研究中,旅游偏好研究的成果较少。通过引入生活形态的概念,对长株潭地区的城市居民加以细分,来研究生活形态迥异的城市居民在森林保健旅游领域的旅游偏好。研究发现,长株潭地区的城市居民可细分为保守稳重型、消极随意型和积极进取型三个不同生活形态的族群;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生活形态的族群在人口学特征、森林保健旅游项目、信息渠道、出行时段、出游方式、入住方式以及消费意向等森林保健旅游偏好方面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论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省杭、嘉、温、金四市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探讨老年人的不同人口社会特征及乡村旅游因素对乡村养老度假产品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人口社会特征方面,除了性别,老年人的年龄、教育程度、居住地等人口社会特征对乡村养老度假产品偏好有较显著影响,在乡村旅游因素方面,老年人乡村旅游经验的具备与否对乡村养老度假产品偏好有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经济承受力对乡村养老度假产品偏好有较显著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乡村养老度假发展个性化产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选择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以客源市场为对象探究意义重大。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基础数据,对自然风光型、文物古迹型、宗教朝拜型、运动康体型、休闲度假型、生活体验型六类不同偏好的居民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因素提取出五个公因子:旅游安全、交通便捷度、旅游花费、感知形象、朋友意见。同时对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公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偏好者在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依据游客消费行为规律和乡土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文章以荔浦县乡村旅游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就潜在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出游行为、消费偏好、决策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不同人群对乡村旅游地的期望值和阻碍因素差异,在乡村旅游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产业融合、特色商品、智慧运营管理模式、服务管理等方面提出荔浦县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游客的心理需求使旅游软促销更注重社会心理活动。游客往往寻求新奇,总想实现美好的愿望,愿意享受舒适的眼务,求得社交和获得友谊,甚至进行消费的得失衡量。因此,应从客人心理入手,做好旅游软促销。首先,可采取诱导策略,如借助新奇和各种利益,以刺激旅游消费;其次,可采取暗示策略,如利用宣传暗示和参与暗示的策略,以促进游客提高购买力。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旅游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旅游消费的时尚化,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时间、旅游偏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旅游群体。本文以东北三省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现阶段东北三省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旅游需求和特点,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出了从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整的观点,以促进旅游企业更好的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截面数据,描述了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素,如个人身体特征、社会经济特征、自身行为和医疗保险可及性等,发现不同年龄、性别和户籍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可替代性旅游是一种比大众旅游更有道德感、更有可持续性的旅游形式。会奖旅游与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紧密相关,如果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思维,会奖旅游通常具有的团体性特点极易导致旅游产品设计蹈入大众旅游的覆辙。在会奖旅游市场开发中应充分研究分析会奖旅游主体人群的特点及需求,开发可替代性旅游产品。旅游业者需提高旅游的生态意识,推广可替代性旅游概念,引导旅游者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独特的生态感受,使会奖旅游市场开发与产品营销进入一个更高层次,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良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13.
从当代现实语境角度看“再生词”,其经历了显性词到隐性词再到显性词三个阶段。“再生词”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其不属于传承词,似乎也不能归到新词范畴,其能指借用历史词或旧词,其所指沿袭原词或有所变化。“再生词”具有历史性和再生性,其出现与社会制度、周边或外来文化及社会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发展老年旅游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老年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老年旅游业具有现实可行性。促进老年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1-2011年山东省旅游业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灰色关联度为度量指标,对影响山东省旅游业的相关因子进行定量测算,可知影响山东省旅游人数的三大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和职工年平均工资;影响山东省旅游收入三大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山东省旅游业发展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其变化规律。建立山东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和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旅游购物后悔心理影响因素及后续行为意向角度入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找出影响旅游购物后悔心理的6个主因子,即亲朋好友因素、旅游商品性能因素、营销因素、周围旅游者因素、冲动购买个性因素、资源限制因素等,在进一步的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同时分析了不同旅游者在购物后悔心理影响因素及后续行为意向上的差异度。  相似文献   

17.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主观感知构成了旅游者行为的环境。通过旅游者对旅游地感知场的形成机制分析,阐述了旅游地感知场的形成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各阶段的相互作用,并归纳了其现实意义,以期为旅游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机制设计理论的本质是对于给定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目标与机制设计者的目标相一致。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励相容是判断一个经济机制优劣的三个条件。对于旅游研究领域而言,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必然选择,但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条件下,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而且旅游活动参与者的个人理性往往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性出现严重的背离,导致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机制设计理论,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旅游技术创新机制、旅游监测预警机制、旅游激励约束机制和旅游可持续消费机制等进行创新设计,使各机制因素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相互关联,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运用旅游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原理,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旅游决策行为中的重要因素-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进行了研究,问卷容量涉及全国7大地区22所高校834名大学生,根据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运用交叉表分析技术,研究了交通工具,出行形式、家庭所在地、个人经济状况等因素与被试对旅游安全感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