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洪业 《董事会》2009,(8):80-82
这已经是熊克力两年多时间内第四次上法庭了,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理眼下仍在进行。4年讨说法的经历,让这个与国资合资交恶的民营大股东心力交瘁,并且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国有小股东派出的董事,可以如此明目张胆地侵蚀民营大股东的利益,不敬畏应遵守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孙国强 《董事会》2010,(6):34-34
众所周知,国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于单一的大股东,使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十分悬殊,于是大股东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控制着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向经理层派遣代表控股股东意志和权益的高管人员。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这种绝对控股的特殊现象,使得中小股东难以与之形成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顾功耘 《董事会》2013,(4):74-75
如果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是特别重要的行业,最高控股比例可以设置为51%;如果是比较重要的行业,最高控股比例可以设置为40%;如果是一般重要行业,最高持股比例可以设置为20%;如果是不重要的行业,最高持股比例可以设置为10%。凡超过这个比例的大股东应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减持。将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比例降下来,有利于各股东分权,尤其是大股东分权,形成公司股东相互制衡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董登新 《董事会》2012,(7):78-80
除了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的垄断行业外,所有其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没有必要超过51%。凡是大股东持股超过51%以上的部分,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逐渐减持,尽量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控股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股权结构,它有利于激发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与关心,同时有利于大小股东之间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5.
张宏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7):134-137
本文以我国A股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2007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类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中对606份样本数据采用spss13.0等工具,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到不同类型的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存在显著差别,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皮海洲 《董事会》2008,(12):35-37
经过了股改,大股东与大股东之间还是参差不齐,有的大股东确实是在为上市公司的利益着想,但有的大股东还在继续干着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勾当  相似文献   

7.
"一股独大"悖论: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诸多问题的探讨大多集中于“一股独大”,似乎其是“万恶之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股权集中程度、第一大股东性质与综合业绩的相关关系。本文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综合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行政性单位的上市公司较第一大股东为非行政性单位的上市公司的综合业绩要差。鉴于本文的经验证据与现行主流观点相左,所以有“悖论”之称。针对这一“悖论”,本文给出了两个解释。  相似文献   

8.
柏立团 《董事会》2013,(2):74-75
股东除名条款是对股东资格的剥夺,是对股东最为严厉的处罚。股东除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相关者利益及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就怕成为大股东欺压小股东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9.
钱卫清 《董事会》2011,(2):88-89
大股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选举对自己"忠实、可靠"之人,继续为己牟利,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通常被置之不顾。这样一来,上市公司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无从保证  相似文献   

10.
整体上市作为未来几年内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关注①。但目前关于整体上市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文章对我国整体上市企业是否可以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体上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整体上市的企业,随着流通比率的提高,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减少,而分拆上市的企业却没有这个现象;当控股股东是国家时,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占程度更高,但整体上市时,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的掠夺会减轻。文章为我国整体上市治理和资本市场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郑莉 《董事会》2008,(5):22-23
万通地产公开推选独立董事的举动,是对于长期以来由大股东提名任命独立董事传统的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12.
张虹  荣华 《董事会》2008,(8):74-75
根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需构建长效机制,包括实施整体上市、加重违规主体责任、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举措  相似文献   

13.
大股东控制与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秋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6):142-145,149
基于两权分离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股东控制下的所有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与资金占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与其持股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由国有企业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更容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当上市公司关键管理人员在大股东兼职时,强化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便利了其资金占用行为;但是目前,独立董事还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治理、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机构股东治理的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改革趋同的推动,将使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在分离基础上实现局部的统一,机构投资者因此成为解决公司控制权难题的制度解。  相似文献   

15.
钱卫清 《董事会》2012,(8):45-45
在独立董事的选举机制上,推行“累积投票制”。每一个股东所拥有的每一股份应赋予与被选出的独立董事数量相应的议决权,若股东将该议决权集中于某一个特定人投票时,则少数股东也能选任出自己信任的董事。这样可以避免大股东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操控选举  相似文献   

16.
郑磊 《董事会》2010,(6):35-35
控股股东治理意识淡薄,甚至存在将企业管理代替公司治理的现象,并非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殊问题,而是所有股权结构失衡的股份公司的通病。但是,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大股东,之所以这样做,都有着共同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根源,这就是“官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明华 《董事会》2010,(2):103-103
目前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董事(主要是独立董事)的选聘,受控股股东的操纵特别突出。对此,必须改进和完善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聘机制,充分发挥公众投资者在独立董事提名和选聘中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聘在程序上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可考虑实行大股东回避制或大股东有限制的投票制。在这方面,有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比利时公司法规定,单个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表决票数不得超过表决总票数的20%,也不得超过与会表决总数的40%。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98-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大股东资源侵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处在正常水平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侵占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低于预期水平,并且预期上市公司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为避免破产而带来的损失,大股东倾向于更多地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介于上述区间内时,为免于破产,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侵占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赵卫星 《董事会》2005,(3):90-90
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学会在刀锋上游走,最佳的路径是兼顾企业、国有股东和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张祖安 《董事会》2007,(3):70-70
1月24日,S*ST亚华(000918)公告称,在1月23日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公司独立董事潘晓敏对提名来自潜在大股东关联公司的姜云鹏、周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