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通过分析中国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以及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就业等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回答经济增长能否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同时,根据对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研究,文章在最后还简要分析了WTO的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企业层面就业创造、损失和再配置为核心的就业动态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和宏观就业变化的一个微观基础。本文使用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的特征及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再配置率为27.2%,新成立企业就业创造率为5.1%,消亡企业的就业损失率为2.3%,就业创造比就业损失有更快的市场反应,显示了就业动态的良性特征;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再配置率为23.6%,就业动态70%以上属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克服薄面板数据截面相依性的问题,本文强调了就业动态的影响机制,出口对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并且主要影响行业之间的就业动态;企业平均规模越小的行业,就业创造、损失及再配置的变动更大;劳动生产率虽然对短期的就业创造有负向影响,但长期看提高了产出,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就业动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显示经济增长及运行的变化对企业就业需求的影响得到了快速体现,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政策调整必须考虑企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过度劳动的经验分析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度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上超过了法定的劳动时间,同时又不能得到法定的加班劳动报酬的现象.本文认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劳动保护制度执行的不规范等因素是过度劳动存在的制度原因.而在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资本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要素的讨价还价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劳动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劳动.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很多就业机会被挤占,从而造成一些具有就业能力的人员的失业.但由于劳动时间与劳动总量并未减少,所以对经济增长并无任何影响.本文对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试图从经验上说明中国过度劳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从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看中国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希望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指出方向,从而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隽 《化工管理》2003,(1):40-40
一、国内劳动力市场态势的分析就业是当今世界性的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规模逐步增长,隐性失业日趋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业、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还有不断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加入劳动力市场,诸多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使我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现有的就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但是,职工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把再就业视为都就业,而且是由政府统一安排就业”的择业观念根深蒂固;职工现有的素质技能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竞争就业的需要,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一…  相似文献   

6.
理论动态     
中国应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科院、清华大学日前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而资本资源占世界总量的34%,这就决定了中国应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分析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对中国工业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入世”对我国工业就业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调整就业结构,转换就业体制和发育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中国要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弱化“入世”对工业就业的冲击,通过深入改革调整就业结构,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实施积极劳动政策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通过激励创业扩大就业,使“入世”成为第国调整工业就业结构,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对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影响,阐述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缺陷及其修复机制。文章认为,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决定和就业政策的制度性特征,是造成目前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牺牲效率为代价而过多地使用被动的失业政策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应从修复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入手,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配套使用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政策,才是减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才能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者的就业.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提升决定就业发展.所以,推进我国产业的发展,是实施我国劳动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中型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因分析1995-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文都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但是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因,分析发现1995年-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丰约60%,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目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基于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11.
Job creation is mainly a product of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particularly an increased supply of young and/or cheap labor. It is unrelated to unemployment rates or other measure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ir causes; it results in lower earnings growth and slower long-run productivity gains. If job creation is little affected by demand policies,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 is less boasting about employment gains and more attention to reshaping the supply and quality of labor.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经济结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对北京市的经济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北京市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这种贡献是通过扩大经济的整体生产规模和提高资本产出效率的方式做出的,因此无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还是从增加财政收入(包括资本利得)的角度,政府都有推动发展工业,提高国有工业份额的激励。但是通过所有制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北京市的工业中,国家资本基本上已经市场化,国家资本在原体制下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属性已基本消失,因此国有资本所占的份额越多对劳动者越有利的传统所有制观念对市场化的国家资本并不成立。所以由政府发展工业来推动的经济增长劳动者通过市场有效地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分配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受益,反而会减少劳动者的相对收入。因此政府在主导工业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适当的收入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高速增长走向和谐发展的中国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7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需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稳定的因素;对外开放的深化,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储蓄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日益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要素;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的压力、来自分配差距扩大的压力、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压力。综观中国经济的全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还没有改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未来10—15年时期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看,今后中国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保持和谐发展,更加重视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深层次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UNCTAD数据和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基于地区就业的行业结构和贸易对象国对中国征收的行业层面的进口关税,构建地区层面外部关税变动指标,研究外部关税变动对中国区域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外部关税下降幅度越高的地区,总体就业、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增加也越多;(2)出口和内销规模扩张的就业创造效应、生产率提升的就业破坏效应,是外部关税下降影响地区可贸易部门就业的重要渠道;(3)外部关税下降带来的地区可贸易部门出口扩张、就业增加和工资上涨,通过产业关联和消费驱动等正向溢出效应增加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通过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减少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4)外部关税下降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演进过程,这与外部关税变动下中国区域劳动力供给的调整紧密相关。此外,外部关税变动对地区不同属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外部关税变动下稳定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下中国既要优化供需结构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又要改善分配结构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而供需结构优化与分配结构演化又是紧密关联的。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分配结构演化分解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转型上,提出了需求结构通过影响供给结构进而影响分配结构的理论机制。本文对近三十年全球四十余个经济体劳动收入份额和技能溢价的演化进行了发展核算,展示了中国分配结构演化的特征事实、供需动因与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分配结构演化道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劳动收入份额转为上升,供给侧(需求侧)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持续提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消费品)的劳动密集程度;另一方面,技能溢价不断扩大,供给侧(需求侧)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持续提高的产业内部(消费品)的技能密集程度;供需结构转型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还基于历史趋势定量预测了未来中国分配结构的演化趋势,为实现2035年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and a unique dataset of enterprises' online recruitmen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female employ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gital economy significantly promotes female employment. Consistent with our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this relationship holds because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egalitarian gender perspectives, promotes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creases labor demand emphasizing the necessity for female-preference occupations. The dividend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s tilted toward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labor market, including the low-skilled, older, and rural workforce, and only exerts an employment promotion effect on women without parenting burden. Further examination reveals evidence that digitalization has not led to a holistic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female employment. Digitalization lengthens the working hours of severely underemployed female workers, and improves women'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job satisfaction; however, it has a minimal impact on protecting employees' rights and interests or reducing overtime workers' work intensity. Nonself-employed, full-time, and part-time workers all benefi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while self-employed workers do not. In addition, a weakening effect of digitalization on the gender employment gap is not evident, which relates to the digital economy generating a female dividend in terms of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increasing labor demand but resulting in a digital gender divide in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广泛参与到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当中,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在改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中低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而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垂直专业化分工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但回归系数弹性要小于总体行业回归和中低技术行业回归的弹性。  相似文献   

18.
ENG SENGLOH 《劳资关系》1994,33(3):386-406
Casu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employment probation is widely used by employers but virtually no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opic in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or labor economic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cidence of probation us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dispersion of observed probation lengths. The findings broaden our knowledge of this employment feature and are relevant to topics such as wage growth, employee screening, turnove, and optimal contracts because they reveal whethe theroretical medels often used to study these issues are well-founded.  相似文献   

19.
The ambivalent result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large-scale subsidization of low- and moderate-rent housing production in the early 1970s have produced new preoccupations about the directions federal housing programs should take in the light of sharply divergent growth trends among Regions that have become apparent in 1977. As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growth in the South and West Regions poses classic problems of adaption to growth,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entral Regions are faced with either nongrowth or de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adaptions designed to conserve and improve existing housing resources in areas that require only minimal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hese adaptions include new levels of state-federal housing coordination to make more intense use of private financ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ederal Section 8, Coinsurance, and Section 233(f)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