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涵,本文构建了一套评价各省市包容性增长水平的指标体系,对199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水平进行了测度和简单评价。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虽然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总体上日趋包容,但包容性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各省市之间的包容性水平相差迥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弱势群体面临着各种经济权利的缺失和社会排斥,无法公平地参与到经济增长的进程之中,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数人占有,没有实现全民共享。因此,应通过构建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安排,追求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熵值修正G1 法进行指标赋权, 利用 TOPSIS 和灰色关联度改进距离协调度模型,构造发展成熟度指数 (DMI)、 协调成熟度指数 (CMI) 和协调发展成熟度指数 (CDMI)3 个成熟度测度指数, 对长江经济带 11个省市 2006~2015 年工业绿色发展的成熟度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10 年间长江经济带DMI 和CDMI 持续增长,CMI 呈波动式增长态势; 部分省市工业绿色发展存在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不同步现象; 中三角发展迅速, 与长三角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泛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的差距无明显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首先构建了一套涉及4个准则层、16个指标层的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投影寻踪和聚类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1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多指标面板数据)进行评价,根据线性投影值进行聚类,并对中国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减震器,是现代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6个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的具体评价指标作为山东省17个城市2009年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这16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然后对各个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7年物流业与经济的统计年鉴数据, 从物流业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构建物流业指标体系, 从经济增长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3个维度构建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线性加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数函数, 分别测算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数据。基于综合评价数据建立VAR模型,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业的正向影响显著, 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业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贡献仍较低, 现阶段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物流业总体规模不大, 整体效益未能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1999~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首先运用DEA模型对中国环境规制的绩效进行了测算,继而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规制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2000~2011年间,全国样本的环境规制绩效虽有波动,但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增长趋势趋于稳定;就区域和省际层面而言,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面板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环境规制绩效的因素较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促进环境规制绩效提高的积极因素,而环保力度和受教育水平则不利于规制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 2009~2018 年面板数据构建引力模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各省绿色金融对经济支持水平的空间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对经济支持水平在省际间形成了社会网络,并无一省孤立,但联系不紧密,整体网络密度在0之间;绿色金融对经济支持水平的网络联系在各省间分布不均;绿色金融对经济支持水平的空间联系不稳定,2009~2018年,4个凝聚子群中所包含的省份均有差异。对比本文提出了加强区域间绿色金融经济协作能力,各省根据绿色金融发展特征明确功能以及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经济群发展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随之引起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经济转型和经济升级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本文选取1995~2014年中国20年间的统计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从人民幸福感程度、结构优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外向型经济、创新驱动能力方面考察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进一步探索出中国在这20年间历经的经济升级状况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再次升级的动力源泉在于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服务业、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期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 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使产业结构朝更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结合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提出简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有必要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理论当中。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认为稳态下的经济增长率跟制度创新有着紧密的正向关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半参数估计和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财政干预的增强、国有经济的强化和垄断作用加强从整体上抑制了我国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市场开放度和对产权的保护程度则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制度差异是引起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度创新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给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建立了以经济增长、发展动力、资源环境支持、发展成果为基本框架的指数化评价体系。并对2000—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进行测评,得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转变的基本结论,进而指出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发展成果严重滞后、环境适应能力未根本性提升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和科研投入产出率以及改变生产方式等途径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选取36项基础指标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2000~2019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总得分,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过程,并用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对其溢出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局部与整体基本上都呈现增长型演变格局,但存在区域间的差异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环境规制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负;城镇化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化程度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期以来高能耗与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梳理工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进展,设计与构建出囊括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绿色驱动等四大类要素的工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鉴PCA方法,利用1999~2014年2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效果指数,并剖析效果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行业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而以模糊数学原理为基础构建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大连宏孚集团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找出了大连宏孚集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部六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21世纪前20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程度和进度,直接关系着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对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做了回顾和总结;遵照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制定出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参照五个方面的依据,确定了各指标的目标值;采用标准比值法对中部六省2003—200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评价与比较;并就加快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丹  胡晶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5):140-146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参考现有文献中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3个维度的相关指标,构建科技-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投影寻踪法和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6.22%,其中,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5%、5.35%、6.43%。同时,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达到0.992。其中,“十五”~“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持续提升,分别达到0.8465、0.8466、0.9152。总体来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政府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同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连续测算了京津冀13个城市2001~2014年经济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将指数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全面探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结构优化、稳健有效、民生共享、资源环境和创新素质等五 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对2000~2013年北 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时序变化进行量化考察。测度结果表明,新世纪 以来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四城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性 差异,但这种差距呈持续缩小的趋势。各城市应因城制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在关键着力点 上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