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约束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未来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化"发展道路。本文首次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能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阐述制造业"新型化"内涵,并在五维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经济指标、科技指标、能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服务指标在内的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进行了评价,整体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2年,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区域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程度呈明显的阶梯化分布格局,东部地区的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综合能力最高、东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域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各地区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综合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的综合能力强,天津、北京和福建较强,海南和河北较弱:中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较强,江西较弱,山西弱;西部地区重庆和四川较强,陕西、广西和内蒙古较弱,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新疆和西藏弱;东北地区辽宁和吉林较强,黑龙江较弱。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了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各国普遍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实施了环境规制。那么,严格的环境规制真的能促进制造业的“清洁化”吗?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9~2013年的制造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清洁化”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进行预测,并得到结论:环境规制是影响制造业“清洁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环境规制强度与制造业“清洁化”高度呈“剪刀差”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2025》中,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本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走出去” 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 通过梳理文献, 选择“走出去” 能力的评价指标并构建模型进行计算, 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是“走出去” 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能力越强, “走出去” 的能力越强的结论, 并提出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各重点领域应建立战略联盟、投资建厂、依附工业出口、国际平台推广, 也应吸引国际人才, 建设品牌, 提升“ 走出去” 的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 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 故探索 “互联网+” 对我国金融结构变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中国 31 个省 (市、 自治区) 2005~2016 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 SYS-GMM 计量分析方法, 研究 “互联网+” 对我国金融结构变迁的作用。 得出结论如下: 从全国层面来看, “互联网+” 对金融结构的变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区域层面来看,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 “互联网+” 对金融结构的变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中部地区的 “互联网+” 对金融结构的变迁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最后, 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是促进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2007~2017年 “一带一路” 沿线 18 个省为研究样本, 利用熵权法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深入分析了物流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东部区域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西部, “马太效应” 显著; 区域内物流行业综合评价的空间自相关效应较为显著, 然而异质性并不明显; 碳约束、 经济发展水平、 信息化发展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五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五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阶段类型,借助空间插值分析模拟其高低值格局,研究表明:(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排序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优势排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滞后显著;(2)“五化”综合空间分布呈现以“哈尔滨-长春”向外扩散的不规则圈层区域,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高值区波及范围狭窄,黑龙江东部、辽源-通化、朝阳-阜新、本溪-丹东所在的吉林南端、辽东与辽西为低值地带;“五化”各自格局均呈现不均衡态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四化”格局类似,农业现代化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阶梯式格局;(3)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高级别的“五化”增长型城市与鹤岗、双鸭山、白山、辽源、七台河、本溪低水平“五化”衰退型城市差距较大,沈阳工业化、城镇化与绿色化、哈尔滨的信息化、齐齐哈尔的农业现代化位居首位;多数城市农业现代化超前于其它四化发展;(4)三省“五化”处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型,“五化”协调发展排序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沈阳、长春、大连与哈尔滨为初级协调发展,吉林与大庆为濒临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的城市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及其变化表征制造业结构升级水平,用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数比重及其变化表征人才素质结构升级水平。在基于长三角数据对两项指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引领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与人才素质的结构升级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引领关系。基于产业“低端锁定”和人才“学历泡沫”视角对其中的原因予以了解释,并提出了制造业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航空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相关项目建设将坐实“稳增长”重要支柱的地位。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航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区域比较了航空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将加速融入国际社会,航空产品研发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航空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质量供需结构失衡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质量内生决定模型,引用海关贸易数据测度2005~2019年制造业产品质量需求水平和质量供给能力,综合评估制造业产品质量供需结构,并运用SBM模型测算制造业产品质量供给效率。研究发现:质量需求水平和质量供给能力逐年提升并呈现联动式的周期波动,质量供需结构呈现“需求拉动-供给推动-供需均衡”螺旋式上升态势,现阶段属于高需求拉动型结构。质量供给效率与质量供需结构发展阶段存在关联性:供给效率呈现“供给推动阶段>供需亚均衡阶段>供需均衡阶段>需求拉动阶段”。政府需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进行外部刺激,鼓励企业释放质量供给提升潜力,用“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与就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衍生出两组假说:“技术创新破坏就业假说”与“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假说”。本文立足于制造业,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建立了技术创新、就业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就业在制造业企业发展中是一对共生体,支持“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假说”。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水平与就业质量始终与制造业企业发展显著相关;劳动生产率越高,制造业就业结构越倾向于高级化;技术创新与就业的交互作用在选择走高质量发展路径且劳动生产率高的制造业企业中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六省也正在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强势的文化产业,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与经济动力。本文首先从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分别考察了中部六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然后利用数据包络技术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了文化产业的投入一产出作用路径,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就提升中部六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我国中部6省制造业的21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科学测度了中部6省制造业行业最近十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再结合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对出口活动、强度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出口强度与整体制造业的生产率具有正相关,促进了中部地区发展;而出口活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集中在高技术行业。对于传统行业,出口活动反而降低了制造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10~2014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限于因子分析法只适用截面数据的不足,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的TOPSIS法结合,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R&D活动3个方面,测算了我国各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梯度变迁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时间维度,2010~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梯度省市的梯度变迁幅度不同;从空间格局看,我国29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大部分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且空间格局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部六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21世纪前20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程度和进度,直接关系着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对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做了回顾和总结;遵照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制定出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参照五个方面的依据,确定了各指标的目标值;采用标准比值法对中部六省2003—200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评价与比较;并就加快中部六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区域造船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结合微笑曲线,文章从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3个环节,构建了造船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我国15个主要造船省份的造船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分析我国造船产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各个主要造船省份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最后对几个主要省份造船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增长理论、运输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效率时空演变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理。基于2005~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5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FA模型测算物流产业效率,并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5省区的物流产业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效率在不断提升,邻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本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都对本省的物流产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以期为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19.
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在考虑了人力资本、产业集聚度、对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本投入5个因素后,利用面板Tobit回归分别构建了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模型结果发现这5个因素对于各区域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度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对于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力资本对于东部、中部及西部的效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对外开放度对东部区域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与中部及西部区域效率之间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