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当框架柱截面面积相等时,采用异形柱和矩形柱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结合某6层框架住宅建筑,在保证同一位置处的异形柱与矩形柱截面面积相等的条件下,运用结构设计软件SATWE分别进行矩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的结构设计,对这2种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楼层最大位移、楼层剪力、剪重比以及结构自振周期、振型等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根据规范选取了3条地震波,分别运用SATWE和EPDA软件对这2种结构进行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从钢筋用量的角度进行了经济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框架柱截面面积相等时,和矩形柱框架相比,异形柱框架的抗震性能较好,但经济性稍差一些。研究结果为不同条件下异形柱与矩形柱的选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异形柱框架2短肢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文中通过12层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2短肢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及弹塑性理论分析,研究了该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及破坏形式.结果显示,该体系拥有优越的建筑功能同时,在结构上传力明确,受力合理,满足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适用于小高层住宅.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框架柱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抗撞击性能,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精细化车辆-框架柱碰撞模型。首先,根据轴压承载力相同的原则设计2类框架柱:钢骨混凝土(SRC)柱和钢管混凝土(CFST)柱;其次,对轴压比、撞击角度、撞击速度和车型等影响方形框架柱抗撞击性能有关因素进行参数化分析,探讨框架柱在汽车撞击下的塑性损伤以及破坏模式;最后,比较SRC柱和CFST柱的抗撞击性。结果表明,SRC柱在柱顶受到斜向剪切破坏,在柱底受到弯剪破坏,而CFST柱的破坏模式是弯曲破坏。在车辆侧向撞击下,角度为15°撞击SRC柱时更危险,而CFST柱在正面撞击时更危险。车辆速度和车辆质量的增大,使得框架柱受到的碰撞损伤增大。CFST柱的抗撞击性能优于SRC柱。研究结果证明SRC柱和CFST柱具有优越的抗撞击性能,可为国家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南宁明湖花园 C、D座商住楼的设计中应用异形框架柱的实践 ,阐述了异形柱框架结构住宅在使用上有着显著的优点 ,及其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底部框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成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但当结构层数增多或侧向荷载较大时,其侧向刚度表现出明显不足或分布不合理。在历次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情况统计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三层以上的建筑。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后修复及重建也成为关注焦点。控制破坏部位,降低柱中剪刀或提高拄的抗剪力,提高侧向刚度,成为主要措施。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长处和钢材的优点,结合抗震及震后修复重建,有必要对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EBRCF)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的疲劳破坏特性,以钢管、纤维和混凝土为原材料,开展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的循环加载试验,得到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的基本力学特性以及周期疲劳破坏特性,并研究了疲劳强度、径向应变随加载次数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板内预埋有高强薄壁管,从而形成空心,减轻结构自重;二是在框架柱之间设有暗扁梁,以增强结构整体刚度,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以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两个突出的特点为基础,对其基本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合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斜交网格中Y型转换层节点的受力性能,以深圳某超高层建筑交叉网格筒体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软件对基础与首层转换层Y型节点进行了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带内隔板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刚性节点的受力和变形特征,验证其构造的合理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节点核心区变形不显著,斜柱将先于节点区破坏,节点区将能有效传递斜柱内力,起到良好的联结作用,满足节点承载力大于构件承载力的强节点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震害对筒仓结构的破坏,结合筒仓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筒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及结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接头失效的问题,通过油套管柱接头密封失效机理分析,以及国内传统油套管柱接头设计方法与国外的对比分析,认为:传统油套管柱强度设计标准中,在强度计算方面更多的考虑管体的强度和普通API扣的强度,在强度设计上对接头的性能重视不够,在安全系数设置上没有考虑接头轴向压这个系数。进一步分析了典型超深高温高压井管柱受力,阐述了加强接头强度设计和评价的必要性。并结合受力分析的结果和龙岗气田模拟工况下接头性能评价的实验方案,认为交变载荷螺纹性能实验在轴向压应力加载上偏低,建议加强油套管柱的受力分析研究来指导加载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F6104辅运顺槽底鼓变形严重的问题,基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及巷道底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得出围岩性质、水、地质构造和支护形式是导致巷道底鼓的主要因素,提出采用注浆锚杆和注浆锚索及钢梁控制巷道底板围岩,使底板岩层成为承载梁,提高底板围岩的黏聚力,增强底板的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分层锚注支护技术后,最大底鼓量不超过50mm,有效解决了不连沟煤矿F6104工作面辅运顺槽底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框架结构的使用寿命,明晰长期服役后的材料劣化对结构抗震性能和易损性的影响程度,建立了考虑材料性能劣化的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材料性能未劣化(100%)以及分别劣化至90%,80%和70%时的4种工况(依次表示为flsc-100,flsc-90,flsc-80和flsc-70)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同时绘制地震易损性曲线,并分析其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易损性。结果表明:1)随着材料劣化程度的加剧,RC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下的抗震性能明显降低。罕遇地震作用下,flsc-70的层间位移角比flsc-100增大了80%;2)随着结构刚度及承载力的降低,RC框架结构在不同破坏状态下的超越概率均有显著提升。罕遇地震作用下,flsc-90,flsc-80和flsc-70发生严重破坏的超越概率比flsc-100分别增大了75%,300%和975%。因此,在既有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考虑材料性能劣化的影响十分必要。研究结果可以帮助预测材料性能劣化的RC框架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损伤程度,为结构的加固及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铁尾矿再生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柱中的应用问题,揭示不同参数条件下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方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的数值模型。基于所建模型进行了参数化分析,研究了轴压比、宽厚比、长细比、材料强度等参数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由0增至0.6,承载力逐渐下降17.7%,延性逐渐下降,承载力退化速度加快;当钢材厚度不变,宽厚比由66.7减至28.6时,承载力大幅度提高61.61%,承载力退化速度放缓,耗能能力增加;随着长细比由13.16增至26.33,试件承载力下降17.5%,刚度明显下降,承载力退化速度变缓;钢材强度及混凝土强度的提升可有效提高承载力,而对试件刚度影响不大。研究证明了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可为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国际上有关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及有限元研究方面的现状,指出了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考虑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的双向张弦梁的地震响应规律,采用时程分析法对一个80m×80m的双向张弦梁结构模型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在竖向地震作用下,对其有、无下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相同而支座条件不同情况的抗震性能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竖向地震作用下考虑下部结构时其撑杆轴力与无下部结构时几乎相同,而此时上弦梁的竖向位移增大,屋盖周边处甚至增大几倍;下部结构相同而支座条件不同时竖向地震作用下撑杆轴力及上弦梁竖向位移几乎相同,而上弦梁的水平位移的差异较大;支座条件的改变仅影响结构各振型出现的阶数而不影响结构振型。研究结果为双向张弦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段连续化的方法,将变截面框架-剪力墙结构简化为多阶剪弯梁,并假定竖向荷载作用在楼层位置处,对每一楼层建立考虑二阶效应时的微分方程,导出了每一层结构的传递矩阵,建立了对整个结构进行二阶效应分析的初参数法,可求出任一截面的变形和内力。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具体的图纸信息,这样的信息残缺为建设单位编制和审定投资估算带来了困难,为后期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提出了挑战。文章通过Python机器学习语法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按同一标准,选取508个随机住宅工程样本作为建筑工程数据来源,根据其建筑地上层数、地下层数、檐高、建筑面积四项指标对其建筑工程费、装饰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进行机器学习,最后通过A住宅的四项指标预测出该项目的相关费用,将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文章将现代智能程序语言技术与传统行业实践所需相结合,探讨了基于人工智能语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可行性,对未来行业发展和科技融合趋势做出了相应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