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简称MBO)是管理者利用负债融资,或是通过股权交换等经济手段,用少量的资金收购企业产权成为企业所有者的过程。作为一种杠杆并购方式,它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并在80年代逐渐发展完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90年代大规模推行民营化运动时,MBO成为这些国家推进经济转型的  相似文献   

2.
<正>前两年,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一些经理人利用“管理层收购” (MBO),在“国退民进”中大肆攫取国有资产,有学者把这称之为“盛宴的狂欢”,这固然令“愤青”们愤然;但是, 一些经理人在“规范”的力度加大之后, 对产权改革消积应对,放慢节奏,使国有企业怠速、带病运转,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有形或无形的损耗,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 ,激励管理人员 ,降低公司代理成本 ,尤其是对于急需明晰产权与减退国有股的国内上市公司更具有重大意义。面对我国掀起的管理层收购浪潮 ,财政部日前却提出暂停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通过对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一、管理层收购含义及其特征管理层收购 (ManagementBuyout ,MBO)是西方在 80年代兼并高潮中涌现出的融资兼并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 ,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 ,控股权和资产结构 ,进…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通过负债融资及股权交换等经济手段.取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极大地调动企业管理层积极性.降低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5.
投资者保护视角下的管理层收购新理论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效率提高说和财富转移说是解释管理层收购的既有理论假说,它们存在彼此对立、分割和没有对转型国家的管理层收购(MBO)实践及其新特点给出解释两大缺陷,为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了投资者保护与管理层收购绩效源泉的关系,指出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是促生效率型管理层收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即将出台的国资委规范中小型国有企 业产权改革的文件中,将回避敏感 的MBO、管理层收购等字眼,而代之以 "股权转让"。 但不管叫什么名称,为了解决国有 企业产业问题而进行的股权转移,将很 难绕开MBO的话题。 如果没有产权改革,MBO就不会在 中国成为如此热门的词汇。在我国,产权 是一个"你听也听不明白,我说也说不明 白"的谜题。1998年四通集团的产权改 革,使MBO成为一个企业家的梦想和追 求,成为界定产权的有力武器和一个合 法合理的外衣。  相似文献   

7.
经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Buy-outs,简称M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它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目前,MBO已成为国际上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MBO的目标公司是上市公司、大集团分离出来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运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司管理层人员筹措收购资金并设计以股权为基础的激励方案。第二阶段,实施收购计划。第三阶段,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第四阶段,使之成为公众公司。在MBO后,管理层人员会持有很大比例的公司…  相似文献   

8.
还原真实的M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咸平  张鹏 《董事会》2006,(10):36-38
在美国,MBO 的起源并没有所谓冠冕堂皇的理由,其本质其实只有一句话:MBO只是投资银行家的逐利工具而已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丫out)是指公司管理层购买全部或者部分公司股权达到  相似文献   

9.
管理者收购在国外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 ,它对我国企业改革也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 ,它为国有股份的顺利退出提供了通道 ;另一方面 ,它也是一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积极性 ,并发挥其企业家才能的机制。作为一名管理人员 ,作者在文中对管理者收购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阐述。但在目前我国的法制背景和金融市场等制度下 ,管理者收购的实施以及其有效性的发挥 ,都会遇到很多阻力。MBO的问题很值得深入探讨。———本栏首席主持 :李协定  相似文献   

10.
在国企竞争与垄断之争、管理人员行政化、利益平衡等敏感话题面前,内部监督机制无法得到实施,公司治理无法"双管齐下",最终出现国企治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遗憾结局2000年后,在产权制度改革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掀起了第一波改制潮,MBO(管理层收购)在当时非常时髦,成为解决公司产权结构的一种主流模式。其中,分为整体改制(俗称"大改",控制权变更)和部分改制(小改)。已经亏损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出现结构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因子分析系统,应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财务绩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考察。结果发现,上市公司MBO前后7年间总的绩效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规模变量出现显著增长;而经营效率却明显下降;资产负债状况显著恶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可能是国内上市公司MBO绩效变动的典型特征,是经营者热衷于MBO的主要原因。要确保国内MBO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资产负债率的非正常上升,防止其规模变量盲目扩张。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产权理论对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权理论把产权归属作为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无疑有失偏颇。超产权理论则认为:企业的效益主要是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利用利润激励去驱动经理人提高努力水平要以市场竞争为前提,市场竞争有放大利润激励的作用。基于超产权理论的思想,本文认为对产权拥有所形成的利润激励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经理人必须持有足够大比例的股权;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由于经理人所购股权比例不大,使得产权激励不够大,而竞争激励又大幅下降,导致经理人的能力和努力水平下降,MBO将严重影响其业绩的提高。因而,MBO不是其改革的途径;小企业实施MBO是利大于弊,MBO不失为其改革的途径之一,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MBO只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3.
在家族型上市公司中,创始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威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造成公司价值的损减。这时,经理人是否会为了保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职业操守与创始股东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本文基于社会资本分析视角,将创始股东控制权威视为对经理人的社会资本控制,将经理人保持职业操守赢得的收益归为从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取得的社会资本支持。然后,根据上述两个概念构建了经理人决策模型,详细解读了国美电器治理实践中的"控制权冲突"事件。经研究得知:理性的经理人会综合权衡创始股东控制权威和保持职业操守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以此选择是否争夺创始股东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盈余-回报模型为基础,使用Stata软件研究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年到2010年的数据,得到结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国有控股股东的性质对企业盈余质量有正向影响的作用,而两权分离度与盈余质量负相关。本研究依此为进一步改善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升会计盈余质量和优化资本市场的成长提出些许对策和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中关村"论我国管理层收购"做亏模式"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关村”管理层收购表面上看是因为“亏损’’企业的大股东急于脱手.经营者进行“蛇吞象”式的收购。实际上是一种效仿者众的管理层收购“做亏模式”,为了达到“将企业做亏后再买之”的目的,经营者通常处心积虑,从一开始就采取措施倒逼大股东就范:其危害十分巨大,不仅保护中小投资者将落空,上市公司扭亏增盈无望,而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会成泡影。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做亏模式”不同阶段特点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国有资产价值流失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对资产概念的广义理解,界定了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总价值及流失体系,然后从市场价值、安全价值、权力价值和无形价值等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的价值流失问题。本文认为,造假、圈钱、内部人控制是当前严重的上市公司国有资产价值流失问题,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的控制权、监督权、剩余索取权等权力的丧失,上市公司国有资产风险的增加,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机会的丧失以及无形资产价值的流失都是上市公司国有资产价值流失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考查安徽省36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0年资本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与经营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影响安徽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股权集中度;股权资本约束力不足、股权融资偏好以及资本市场结构失衡导致其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为此,提出优化安徽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福建对所出资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出台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多年来仍未实现,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也尚未建立。为此福建需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建立和实现国有资本预算、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三种预算体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级预算编制组织体系,完善规范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框架下,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原由和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有企业难以全面振兴的深层次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后,财政从生产建设财政转变为借债吃型财政后,它们失去了资本金注资来源,而银行注资形成的高负债发展模式,又会形成金融风险;工资成本上升趋势和资本利润率下降规律内样在国有企业发生作用,冗员过多的工资上升侵蚀利润,使国有企业难以为继;将企业作为一级党政社团组织办和企业办社会,使企业的体制成本很高,并内化了许多社会成本;所有者多头代理,导致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所有者的权力、责任和应当承担的风险不对称。从放权让利改革开始的所有机和经营权的分离,虽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管用的所有者,且形成了更多的不负责任的所有者代表。后来企业资产多元化的改革,希望通过外力建立所有者,国有资产管理搭便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从战略上讲,国有经济要集中,要社会化,要在许多领域退出。但是,国有经济所占资源目前仍占全社会经营性资源的70%以上。并且,国有经济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转轨。因此,需要在过渡时期建立一种有效的出资人一经营者制衡制度,使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股票收益率差异视角下,选择2000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中国沪、深市场307家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单方程估计法和联立方程组系统估计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相互影响;并分别从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再融资、牛熊市行情三个方面对二者关系的变化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并且随着股票收益率水平的提高,负向影响越来越明显;股权分置改革后、满足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以及牛市行情下两者的相互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