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从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层面,论证了中部崛起的内涵、目标和紧迫性;并就内生自增长力的培养、城乡统筹发展、扩大开放和本土创业者的培育等方面研讨了如何走出中部崛起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 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利用2005~2010年相关各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中部区域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西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具有双向格兰杰原因。从协整关系看,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中部地区持续崛起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下,"十一五"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态势和新特点,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崛起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着整体化意识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滞后、发展环境严峻等诸多问题。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要求和中部地区区情出发,文章提出了构建以内源型为基础、以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内在驱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并探究了中部地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郑煤集团是一个有着近五十年开采历史、年产能近1 300万t、产值过百亿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新形势下,郑煤集团如何把握当前发展大势,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以及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造福职工群众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意味着否定非均衡发展战略,相反,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将是我国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长期选择,而且也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赶超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部工业崛起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工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我国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部工业已经落后了,影响着我国工业的全面及均衡发展。重新崛起的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中部工业崛起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跨区域经济增长极等对策,旨在加快中部工业的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8.
刘善壁委员日前在发言中指出,真正实现中部的早日崛起,除了中部各省“内联”,共同探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东靠”,主动迎接东部的辐射,实现借力发展,“西进”,拓宽西部市场,服务西部大开发外,更离不开中央的重视、引导和扶持。他建议中央尽快启动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9.
一、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1实施均衡发展战略阶段(50~70年代末),中西部经济的大发展。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之所以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抑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扶植其发展。从…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区域对外开放战略及递进式的区域开放模式,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对外贸易的高度相关关系,最终也使得我国的区域对外贸易也出现了非均衡的现象。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中西部的影响也并不相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西部地区却并没有出现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即外资的大量进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特色与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协调经济发展新阶段.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在政策和效果上都具有了新的特征,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战略"这个巨大的无形资产推进战略的实施,通过"开发"构建区域经济吸引力,然后通过"开放"集聚外部资源,闯出一条内外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国际经验的归纳和比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最后,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了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系, 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指标体系, 借鉴容量耦合概念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 角度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 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质量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状态进行测度。 研究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以上, 技术进步与经济 增长质量存在时空差异, 从时间分布上看, 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从空间分布上看, 北京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天津, 天津的协调度明显高于河北, 三省市之间存在不协调、 不平衡的现象。 本文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协调度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 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杨开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如何在全国统一市场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快沿江以外的内地、特别是其中最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实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但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20%以上增幅,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建筑市场形势是相对稳定和乐观的。从国家规划战略层面来看国家历来对区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12年前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9年前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7年前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而从2009年到目前又先后共出台了20多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部崛起窥斑安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寰 《中国纺织》2006,(8):58-63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做出的统筹区域发展和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决策,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中的重要省份,农业和部分工业有很强的基础,除具有东临长三角,西接内地的区位优势外,安徽还是产棉大省,纺织原料丰富,有一定的科技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传统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在安徽经济崛起战略中,注定将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国际直接投资新一轮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高潮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进一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应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方面.才能适应国际投资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因此,中国应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层面、服务层面为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使外资在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激励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新资源由周边落后地区向经济中心进行集聚运动,从而形成创新极化效应,随着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显现,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本文首先在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1998~2017年我国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其次通过测算TW指数,对我国整体范围及4个经济区域资源极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极化指数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近年来,虽然我国创新极化程度逐渐减弱,但仍处于较高水平。4个经济区域内的创新极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极化水平最低。我国应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跨区域协调合作创新,构建多层次的增长极体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辐射周边落后地区,促进创新资源的再分配,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冲突与区域合作是区域关系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以及在区域利益协调、要素流动及分工合作等领域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中部地区各省间的各种区域利益冲突时常出现,区域合作严重缺失。在“中部崛起”及区域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部各省需要化解区域冲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